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IE别的 (ID:biede_),作者:小黄,编辑:sojulee,头图来自:B 站 三斤榕
你最近在社交平台上,有没有刷到过这样一类图片:它们的统一特点是低像素,浓厚的电子包浆,乍一看下气质粗糙笨拙,在精修图片的浪潮夹缝中格外显眼。
这类图片的内容可能是一个游乐场、一个泳池、一条隧道、一个老式装修的房间、一片草原,也有的难以具体化描述。画面中也许会出现毫不相关且并不和谐的元素拼接,但带来怪异的感受又让你挪不开视线。
图源:Wiki
图源:B站 三斤榕
图源:小红书 Cyberbose
第一次看到它们,你一定会满头问号,思考这种图片为何被制作,为何被发布,但在疑问的同时又无法自控地百感交集。“仿佛在梦里见过一样” 是对这类图片的最常见评论。它们的名字也恰好与梦有关 —— 梦核。
梦核 —— 超现实主义的基因传递
梦核(Dreamcore)是一种互联网美学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数字艺术创作的类别,许多人将它认定为怪核艺术(Weirdcore)的分支。
这是怪核|图源:Wiki
这是梦核|图源:小红书 野马. Jughead
怪核在 Aesthetics Wiki 上被定义为通过低质量的照片或数字图像编辑,给人带来混乱、迷失、疏离、怀旧、无能感的网络美学和艺术行为。怪核创作中通常展现亦真亦幻的空洞场景,对图像进行过曝、模糊、解离重组等特殊加工,像一段语焉不详的文字。在形式和氛围上,它受到了“旧时代互联网”的极大影响,例如上世纪 90 年代到千禧年间网上流传的论坛图片,业余人士的日常摄影作品,古老的 Windows 操作系统界面等等,所以,带着“包浆”的旧电子产品摄影质感,是怪核的核心特点。
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比起要表达什么主题,它更像是在追求一种“感觉”,试图模仿未知、神秘空间带来的噎塞触觉,这种特质给了观众极大的主观解释空间。又因为其形式的极易模仿,使它也变为了一种模因,在特定人群范围内形成广泛的传播。
梦核的定义解释与怪核大致相同,但需要强调的是其中“梦”的分量。
如果说怪核更注重图像的压迫感与攻击性,梦核则更偏向于构建一个相对温和、唤起内心深处熟悉感的白日梦空间。也可以说,当“梦”的占比超过了“怪”,就可以将一个图像的氛围成为梦核。那么,如何将梦的质感托出水面?
梦向来是无数主流或小众艺术创作的恒久母题和源头活水,在我们熟悉的画作或影视作品中,不难发现其表现手法体现在超现实主义的运用。超现实主义,狭义上是一战后在法国文化领域兴起的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在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理论引导下,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倾向于抛开理性的枷锁,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糅合,以表现原始的冲动和自由意象的释放。换句话说,超现实主义是将梦拷贝至现实的最佳数据线。
例如,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的作品常以梦为指引,将梦中的意象与现实事物融合,展现出他的焦虑、创伤、恐惧,以及对性和亲密关系的思考。
今敏的经典作品《红辣椒》中运用了大量超现实主义手法,将人体器官扭曲变形,现实物品混乱随机组合,对梦境世界进行了光怪陆离的描绘。
今敏的《红辣椒》:将具有更高灵活度的动画作为梦的载体是个好主意,今敏用高超的蒙太奇技术与无尽的想象力,将梦的概念具现化地漫灌于影视历史中
当我们谈论以“梦”为氛围指向标的梦核艺术时,也离不开超现实主义。
一幅画里,会出现现实的东西,看起来认识却又叫不出名字的人,出现似曾相识建筑物,很低的云,也会有虚构的生物,泡泡、翅膀和彩虹(这些是梦核作品的常见元素)。它诞生于主观,又被其他主观所溶解;它看似没有刻画出“我”,但处处是“我”;它属于创作者极度私人的潜意识世界,但也意图去试探他人潜意识的频率;它也许可以被解释,但没有太多必要。
梦核示例:梦核与怪核并不是泾渭分明的,由于个人理解的主观性,也许会有不少交集。比如怪核也会让你坠入彷徨紧张的梦境时刻,同一幅梦核让一些人感受到安宁,却唤起另一部分人的心理阴影。但大体上来说,梦核比之怪核,其中突出轻盈感和梦幻感的作品占比更多。
梦核是对百年前诞生的超现实主义的降格处理,只存在于数字世界的粗糙“平替”。但同时,也继承了其荒诞、虚无、非理性的基因,并以更轻便的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传递下去。
那样的赛博思乡情绪,谁有
究竟是谁在制作梦核,谁在雕琢梦核,谁在收藏梦核,又是谁在半夜偷偷搜索梦核图片黯然神伤呢?
从梦核的形式与内容来看,我们不难定位出梦核的作者以及受众 —— 生于 90 年代与 10 年代之间,整个童年伴随着数字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世界生长发展的这群人。
在 B 站梦核艺术视频的评论区,你会发现,自己一瞬间陷入了那些分享共同记忆的人密密编织、名为“Z 世代童年”的信息茧房。他们看着仿佛是从自家轻微发霉的老相册里翻拍出来的视频片段,心中满盈怀念和枉然。美好记忆都曾经鲜活,但如今只能留存在低劣的质感里。当梦核视频出现在他们眼前,才令人幡然醒悟,那个他们珍视不已的过去已经彻底成为了过去。
“99 年生,总是想起六七岁的时候和爸妈一起去市区的儿童公园玩的场景……阳光很好,我穿着白色的连衣裙,妈妈牵着我去坐毛毛虫头的那种一节一节小火车,玩完买一个纸杯装的小蛋糕,奶油顶上插着一顶纸做的小伞……”(@叁叁伊吖吖)
“06 年生,谢谢 up 主做出这个视频,我最开始接触梦核就是因为它能让我回忆起一些小时候为数不多的美好回忆。”(@多罗罗罗罗罗罗)
“想起小时候吃的那种油腻的植物奶油和劣质胶状果酱的蛋糕了!现在都是动物奶油没有植物的了”(@凝香owo)
“少年宫的科普馆人越来越少,孩子们手里拿的不再是气球而是手机,大人们不在用相机记录孩子们的片段,我再也找不到曾经喜欢吃的米粉店,麦当劳和肯德基不再用纸质的优惠券......”(@没有腿的咸鱼--)
“小时候常常被一些房地产小广告上的图片吸引(便宜 P 图.jpg),虚无缥缈,但是又那么美好……我也曾迷恋上那些 3D 、画质极渣的烂游戏,不为别的,就是想借此找到那种感觉。”(@哦豁是霰弹)
视频制作者三斤榕也在简介里提到了朴树的老歌《New boy》,“穿新衣吧 / 剪新发型呀 / 轻松一下 / Windows 98”,希望回忆千禧年的美好和虚无。新世纪的冲击看似并没有对一个生于 00 年的幼儿产生太大影响,但儿童在成年之后,反而感受到了迷惘无力感的绵绵余波。
过往,从小没有互联网熏陶、习惯了漫漫长日和脚踏实地世界的人们,将横空出世的网络当做“新事物”。也许是洪水猛兽让人恐惧,也许是太过复杂令人困惑,所以他们或许更爱回忆儿时的土地、无尽的天空。原初的网络世界形态不会出现在他们最珍重的潜意识世界里。
而年纪更小的人,一出生就成为了成熟的电子信息时代的一员,拥有最高清的黑历史,玩着六十帧以上的手机屏幕,年轻的他们也许对旧时代几十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毫无概念。所以,只有在更早前时代成长、现在正值自己的二三十岁、无论在网上还是现实中都迷茫不堪的人们,才会对低画质电子产品镜头下的怀旧念念不忘,甚至构成了一种集体的思乡情绪。
Z 世代已经成为互联网上信息输出的主力军,他们磅礴的赛博乡愁情怀,最近正聚成大势,以多种形式涤荡着互联网的潮流趋势。
我们猝不及防地见证了 CCD 的流行,这种过时的机型搭配应当被淘汰的低画质,却在二手平台上被炒出成百上千的高价。
炒电子产品有风险,建议不要盲目入市
千万点击的怀旧、复古、港风教程教你如何给照片调高噪点,修图软件的热门滤镜上也打上“胶片”“老照片”“故障风”的 tag。再加之从明星姐姐到网络辣妹都开始践行名为 Y2K 的穿搭造型风格,预算充足的去购买奢侈品牌向千禧年致敬的时尚单品,预算不足的就翻出小学时的卡通背心,尽全力把自己打扮成那个年代的像素风 QQ 秀。
此类滤镜,十个互联网辣妹里十一个用过
这么一看总觉得荒谬:手机生产商正砥砺奋进开发新技术,让复数的摄像头尽可能追上人眼像素,而网络流行却一意孤行地扎进高噪点低像素过曝光虚焦审美的怀抱。
所以,为什么?
也许这样小角度的荒谬,放在时势的巨大荒谬中也就不难理解了。近年以来,无数人的精神世界都被步步逼退,未来已经无法被计量,很难再去兴致勃勃地做一个月以后的计划,就连下周,明天,下一秒的自己会在何处都无法确定,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把人压抑回了过去的墙角。
也许,这一生中最美好、温暖、令人平静和欢愉的事物都存在于向后看的维度里。
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将乡愁说成是一种滤镜。Z 世代生在仍然充满希望的纯真年代,小时候的脏墙纸,旧瓷砖,黑白屏电子游戏,杂音巨大的收音机,信号不好时会发出嗡鸣的大屁股电视,Windows 98 操作系统,北京奥运会……只要回忆起来就会感受到昏黄的底色,带来深夜床头光源一般的暖意。
现代的生活是真空的,怀念过去的美好则是一种瘾。人们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不知疲倦,自我内耗的劳动机器,睁开眼睛去考试,去竞争,去为了不明的目的而学习,去赢过他人获得日复一日消耗精神的机会,漂浮的缺失感与压抑感不断袭来不得喘息。
这个时候,闭上眼,梦中出现了老照片一般的场景,带着电视雪花的沙沙声,录像带的转动声,滤镜不断加厚,死前一般的平静席卷而来,潜入温暖的信息之海。
梦核,是你被洗出来的精神底片,那些处在你记忆结构疏松时期的小事,你以为已经在时间的冲刷下忘记了,丢弃了,但脑子里的相机还保留着年幼的眼睛。仿生人的梦里可能不会出现电子羊,但活生生的现代人一闭眼却能看见悄然上线的赛博庄周。
退无可退的庇护所
梦核,有意义吗?
这个问题可以得到一些冠冕堂皇的回答,如果梦核艺术像几年前的蒸汽波一样从小众范围流行变得随处可见,可能会被发掘出特有的商业价值。毕竟利用梦这个字眼来玩概念游戏的现象已经不算少见,也许在未来,梦会像在《赛博朋克 2077》里那样成为商品,创造经济利益。
再进一步,上高度说开去,也许能通过梦核内涵的梦境理论指导互联网时代的新方向,如果简简单单的梦核图片就能唤起集体潜意识的共鸣,如果以虚拟梦模拟现实的情感是可行的,甚至可以将其利用在元宇宙的未来设计中。
但这样的答案是不像话的。与“发展”“未来”挂钩的概念,也许从来不应该与梦核扯上联系。
飞速向前奔驰的社会文化发展让人窒息,人们的灵魂从肉体中腾空,哪怕抽离出一瞬间就再也追不上时代浪潮。二十五岁就是初老的节点,东亚的人生没有 gap year,贪图轻松和享乐是可耻的,苟且地活着是不道德的,逃避的死是软弱不堪的。
人本主义的声音日益微弱,反复斗争无果的时候,人就会想要变得笨拙。幼稚化是危险的,但个人的幼稚化是自我欺骗的一种低成本途径。时常想变回一个孩子,回到 2000,逃避一些东西,放弃听从外界的声音,在封闭的梦境里重新牙牙学语。即使这样可能陷入虚无主义的螺旋,但又有谁能理直气壮地去责备。
而梦核艺术最大的意义,可能就是作为一个至少让你感受到一些平静的东西。梦是你最后的精神家园,而梦核是一根蛛网,一只锚。
深夜,你刷新手机,满眼满篇教导你考公考研,告诉你奋斗是金、不要颓废 —— 你的精神溃疡日渐加剧。此时突然看见一张小小的模糊图片,上面有彩色气球,旧沙发,跟你儿时的家一模一样的电视,它让你恍然,不知所措,陌生和熟悉交织时你有些摸不清头脑,但它却猝不及防地将你带回了那个地方。那个梦里的,可以回去的地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IE别的 (ID:biede_),作者:小黄,编辑:soju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