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说内蒙不东北,天下何人不“通”辽
2022-12-14 14:13

莫说内蒙不东北,天下何人不“通”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道风物 (ID:didaofengwu),作者:风物君,编辑:毕拙林,图片编辑: 王家乐,设计:鱼一条、九阳,地图编辑:孙璐,头图来自:视觉中国,原文标题:《没想到吧?最有东北味的城市,不在黑吉但“通”辽!》


如今内蒙古最出圈的城市,毫无疑问是被整活出一个宇宙的通辽,这座面积59535平方千米,人口285.31万的城市,在介绍世界各国的网络视频里,变成了领土和人口的“计量单位”,梗背后是凭借东北味儿幽默解说迅速走红的UP主小约翰可汗,和赋予他特质的家乡——比东北更东北的通辽。


通辽霍林河大街:鸟瞰西城全景图。 摄影/牙医韩东


相比于视频里的幽默通辽宇宙,真实通辽的宝藏特质也毫不逊色。这里有森林、煤矿和一望无际的玉米地;有冬季与辽宁北部无异的寒冷与干燥;有无数闯关东移民的后代;也有杀猪菜、锅包肉以及吃早饭都恨不得来两盅的惊人酒量。


通辽也是东北地区最特别的地级市。


在通辽广袤的草原与沙地之上,近半数人口由蒙古族构成,是中国蒙古族比例最高的地级市。全世界每五个蒙古族,就有一个来自通辽。清宫剧中孝庄皇后心心念念的科尔沁草原便是这里。这里是蒙古族艺术形式潮尔与乌力格尔的故乡,也是中国蒙餐之都。


“协和飞机”所在位置。 制图/孙璐


位于内蒙古与东三省之间过渡地带,赋予了通辽带有几分魔幻色彩的复杂性。连她独特的轮廓,都被小约翰可汗深情誉为“协和飞机”。通辽,这个名字就是这里最好的注释。


一、嵌入内蒙古内部的东北城市


提到内蒙古,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内蒙古高原。其实内蒙古东部区已经位于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带。随着地势逐渐下降,内蒙古高原逐渐靠近海洋,来自太平洋的季风送来更多水汽,形成神似东三省的气候,让这里变得更加宜农宜牧


宜牧的代表是大部分辖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宜农的代表便是大部分辖区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通辽。


从北向南,通辽浓缩了大兴安岭并不高耸却分外庄严的余脉,与锡林郭勒相接的辉特扎哈诺尔草原,神似东北平原的西辽河平原,沙地边缘胡杨般坚韧的怪柳,生机勃勃的科尔沁沙地与如同“沙漠绿洲”的大青沟。


科尔沁沙地并不是沙漠,而像是更干燥的草原。 摄影/邱会宁


通辽是内蒙古自治区平均海拔最低的地级市,制高点吞特尔山也仅有1444.2米,7成以上的土地位于西辽河平原,海拔只有200米左右。西辽河平原与辽宁最核心的土地辽河平原一衣带水。河流有支流干流之分,河流冲积出来的平原却没有明显的地理分界线。换句话说,通辽是地形条件最像东三省的内蒙古城市。


西辽河不但是灌溉水源,顺流而下也是进入东三省的天然的交通路线。通辽连通东北的交通优势延续至今。网友调侃道“罗马正统在通辽”,实际上的通辽,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通辽汇集六条铁路,连接东北、华北与西北,成为东北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北方少数民族的母亲河——西辽河,穿通辽而过。 摄影/牙医韩东


潜伏在内蒙古的东北人


交通通达不仅仅意味着商品交换,更意味人口与文化的交流。


蒙古族兴起后,箭法精湛的科尔沁部逐渐从呼伦贝尔草原迁移至此。正因为这里远离明代中后期以来的蒙古族政治中心呼和浩特,而靠近满、汉聚居的辽宁,科尔沁部不但最早与满族联合,还与满清宗室世代联姻,在文化上受满族与汉族文化的更多影响。


从在清初政权脆弱时,在幕后维持了朝政稳定的孝庄皇后,到清末见证清朝衰亡,死于捻军之手的名将僧格林沁。出自通辽的科尔沁蒙古人深刻影响了历史的进程,自然也被历史进程裹挟,深入参与到民族融合的潮流中。


马是数百年来蒙古族克服地理障碍的伙伴。摄影/宝音


而清末,清政府逐渐放松了农民前往开垦关外荒地的禁令,让闯关东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事件。从赤峰、通辽到兴安盟、呼伦贝尔的内蒙古东部区与东三省一同接纳了关内移民,共同形成了内蒙古的东北味。


东三省并不都讲东北话,而讲东北话的地方不止东三省。 制图/孙璐


通辽恰恰是移民跨过山海关之后,遇到的第一片遍布未开垦土地的地方(辽河平原位于柳条边以内,开发程度较高),离开这里才会到达吉林、黑龙江。而当地的蒙古王公为了赚取地租,也主动招揽闯关东的汉族农民,将草甸、草原、林地开发为农田。当地的部分蒙古族也学习农业知识,转向定居,从牧民变成了农民。


为什么通辽一股“东北味儿”?因为通辽与东三省有相似的气候、物产,闯关东塑造了共同的祖先记忆与生活方式。包含了通辽等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东北,才是完整的东北。


二、通辽本就在东北


“东北粮仓”“资源大城”“自然水塔”,除了地理区位,通辽也拥有着东北的一切自然禀赋。经过闯关东移民一代代的耕耘,通辽不仅仅是一望无际的牧区,更是与东三省一样的中国粮仓!通辽每年收获超过160亿斤粮食,比浙江省的粮食年产量还要高。种植着一望无际黄玉米,点缀着大豆、高粱、水稻田的通辽与东北共享一种乡土情结。


青龙山上的梯田。摄影/李鹏飞


通辽有类似于大庆、扶余等东北城市的地质构造,地下埋藏着煤炭、石油、稀土、麦饭石等矿产资源,其中霍林河煤矿是中国五大露天煤矿之一。矿产资源带动了炼化、发电、金属等重工业的发展,为了运输这些原材料,通辽的城市类似东北城市那样沿铁路、公路分布,随着运力而持续发展。


相较于东北三大平原,西辽河平原毕竟更靠近内陆,降水也更少。受到气候变化与过度开垦等原因的多重影响,通辽境内的科尔沁草原已经退化为科尔沁沙地,一度成为北京风沙的沙源之一。不过,在端稳饭碗的同时,通辽近年来也开始恢复森林、草原、沙地、湿地的生态,构筑华北与东北的生态屏障,组成东北水乡的上游。


通辽的东北味儿,为啥越来越浓?


地理上的联系最终转化为交通的通达与否,从通辽坐火车去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要经历漫长的18小时,去辽宁省省会沈阳通高铁只需要1.5个小时,也就是铁锅炖从点菜到炖好的时间。


由于通辽离东北太近,离呼和浩特太远,这里自然而然与东北产生了更多人口流动、贸易往来,带来更多经济与文化上的联系,最终生成文化认同的羁绊。换句话说,通辽的东北味儿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便利的交通带来城市繁荣,城市繁荣又促进了交通的便利程度。 摄影/牙医韩东


随着时间推移,通辽的东北味儿还在变得越来越重,甚至连原本用酱油和大蒜调味的蒙东风格锅包肉,都逐渐被哈尔滨式浇白醋汁的锅包肉所取代。


在通辽,聚成一堆的老年人未必是在下象棋,也可能是在玩水浒牌。这种长条状的中国传统纸牌产于山东,兴于东北,是属于老年人的亚文化。没人能说清楚它究竟何时风靡通辽,它就像暗示通辽与山东、东三省联系的一个彩蛋。


通辽也共享着东北的忧愁。东北人口流失是互联网经久不衰的话题,而东三省的大城市,恰恰是内蒙古东部流失人口的重要去向。赤峰人、通辽人在东三省买房不仅仅为了投资,更为了有一天能住进去。近十年通辽人口减少8.47%。考虑到背井离乡者大多为求学、求职的年轻人,这样的流失速度不可谓不惊人。


虽然人口在减少,通辽依旧充满了烟火气。 摄影/牙医韩东


往好的方面想,离开的人选择了更广阔的天地,而留下的人则拥有了更闲适的生活。毕竟有的人用一生追求诗和远方,而通辽人生来就在远方。


三、为什么说,通辽是最不一样的东北?


从早上的一碗离开通辽就吃不到的大骨头抻面开始,通辽人就会喝两杯小酒(52°的论杯,大绿棒子得论瓶),抵御一天的寒风;午间的东北菜、铁锅炖朴实而丰足,想吃得清淡些,则有来自“中国荞麦之乡”库伦盛产的荞麦;晚上鳞次栉比的澡堂子,足以洗去一天的疲惫。而闲下来的时候,周边便是中国最大的沙地,最典型的草原和最浓郁的蒙古风情。


豪横劲溢出屏幕的大骨头抻面,牛肉馅饼配锅包肉。图1摄影/赵子萱 图2摄影/庄梦华


正是草原生活,赋予了通辽卓尔不群的气质,使之成为最特别的东北城市。


对于外地游客来说,科尔沁沙地是被误会为“草原”或“大沙漠”的打卡圣地;而对于通辽人来说,科尔沁沙地防风御寒,是牛羊过冬的冬牧场,是占据内蒙古牛肉鄙视链顶端的科尔沁黄牛的故乡。


如假包换的内蒙古牛肉干,是如何制作的?摄影/牙医韩东


沙地与草原赋予了通辽畜牧业发达的传统,漫山遍野的黄玉米又为通辽发展现代畜牧业创造了条件。如今通辽盛产的肉类中,牛肉高达4成,比猪肉占比还高。这既不同于东三省猪肉的强势地位,也不同于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盛产羊肉的情况。


强势的畜牧业毫无疑问传承自通辽蒙古族的专长牧业的传统。通辽是蒙古科尔沁部落祖居的牧场,如今,生活在通辽的近半人口是蒙古族。蒙古族与汉族的日常交流,深刻影响了通辽的文化与城市气质。


一方面,身在中国蒙餐之都的通辽汉族大都喜欢蒙餐,爱吃羊肉;另一方面,通辽蒙餐中的牛肉馅饼、蒙古火锅、拔丝奶皮子等创新菜中,总能看到些许东北菜的影子。科尔沁蒙古人的乌力格尔艺术,最能说明在民族融合的背景下,通辽为什么如此特殊。乌力格尔艺人们拉着四弦胡琴,说着蒙语说唱,讲的却是三国故事,隋唐故事。


正值冬季,农区快乐的猫冬生活已然开始,牧区也准备好了盛大的冬季那达慕,通辽人的生活,还将继续生龙活虎地过下去。现实中的通辽宇宙,同样值得探寻。


冬季那达慕是更少为游客所知的盛会。摄影/苏日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道风物 (ID:didaofengwu),作者:风物君,编辑:毕拙林,图片编辑: 王家乐,设计:鱼一条、九阳,地图编辑:孙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