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考上了铁饭碗,可碗里没有饭
2022-12-17 19:16

我考上了铁饭碗,可碗里没有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爅爅有闻(ID:chattycats),作者:赵小爅,编辑:林默,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内卷的尽头,是卷进体制内。


当你毕业即失业,也想追求一份体面工作的那一刻。


当你恐惧35岁危机,也开始向往安稳躺平未来的那一刻。


当你受够996社畜节奏,也想拥有传说中朝九晚五生活的那一刻。


生活这么难,还是去体制内,拿一个铁饭碗吧?


你这个想法很好,其他两百多万人也是这么想的。


2023年国考,总报名人数突破250万人,比去年增加了5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而招聘人数仅3.71万人,平均录取比例达70∶1,最热岗位报录比甚至达5872:1。


考公这么卷,考编也不能拖后腿。


2022年事业单位统考,在体制内为王的山东,全省报名总人数43.3万人,而沿海发达省份代表的广东,全省报名总人数也达46.9万人,平均竞争比例为33.47:1。


考一个铁饭碗,难度堪比考清北?


大胆点,这可比考清北难多了。根据清华北大近两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七成毕业生的三方就业协议,是去往体制内。


你参加高考还有可能是菜鸡互啄,参加考公考编,那可是实打实的王者巅峰赛啊。


不仅是应届生,经历过社会毒打的职场人,可能会更向往拥有铁饭碗。


脉脉的人才吸引力报告显示,工作1-3年的人群中,超过四成受访职场人把“铁饭碗”作为理想工作。


猎聘的职场研究报告显示,即使工作几年后,依然有近三成职场人的择业首选,是“考公务员,进入政府或事业单位”。


1994年4月20日,中国互联网接入了国际互联网。这一年,国考报考人数才4400余人。


到了2023年,这一人数突破250万人。29年间,国考报考人数增长568倍。


许多5年前挤进大厂的人,是后悔的。今天,当高学历都卷进了体制内,当待遇福利不再明显优渥,当996成为体制内的新常态,好像不仅考一个铁饭碗很难,连端一个铁饭碗都变得好难。


1. 被打破的铁饭碗


我听过关于铁饭碗最心酸的故事,来自一个曾经的小城市官三代。


由于这个人很好强,就称他为强子吧。


上世纪八十年代,强子的爷爷,当上了西南某小城市的二把手。在那个一人当官全家发达的年代,强子的家族在那个小城市,也基本上算是衣食无忧了。


在退休之前,爷爷想给自己的四个儿女谋个好前程,想尽办法让他们端上了铁饭碗:


老大去了铁路局,老二去了煤炭厂,最宝贝的小儿子和小女儿,则被安排去了当时最红火、最多油水、最令人羡慕的单位———粮食局。


在爷爷那一辈人的理解中,粮食局是刚需单位,即使自己不在了,也能保孩子们一生安稳无虞。于是在儿女们顺利上了几年班之后,爷爷安详离世了。


爷爷也许想到了,人走茶凉会来得很快,但不会想到,茶锅会被一脚踢翻。


到了2003年,在粮食系统改革的大背景下,曾经风光无限的粮食局职工,会大面积下岗。


曾经最受宠爱的小儿子和小女儿,最后只能拿着买断工龄的钱,自己另谋出路。


留在当地的老大和老二,因为铁路系统和煤炭厂的效益连年下滑,日子也过得紧巴巴。


原本应该是个官三代的强子,就出生在一家人的命运转折点前夕。


打从强子记事起,每次家里人聚在一起吃饭,总是会怀念一下过去的荣光,又感叹一下时运不济,言谈之间,就始终弥漫着一缕得而复失的惆怅。


怀念归怀念,生活还要继续。


后来小儿子去了沿海城市,从摆地摊到做小生意,日子也逐渐宽裕了起来。小女儿去了省城,从卖早点到开饭馆,日子在劳碌中也有了起色。


十几年过去,失去了铁饭碗的小儿子和小女儿,在自己闯出的一条路上也慢慢收获了不错的生活。


大概也是因为全家人都有过光环祛魅的经历,在那个大多数当地人依然觉得考公考编是最好出路的小城市,强子的父母只告诉他,铁饭碗,你愿意考就考,不愿意就不考,去社会上闯荡也不错。


那几年的风浪,打翻的可不仅仅是粮食系统的铁饭碗。


1997年,在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推出。1998年到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从23.9万户减少到15万户,减少了40%。


这就是当时的国企下岗潮。


根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4》数据,1998-2003年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总量为2818万人。


2818万人是什么概念?


截至2021年,全国所有国有企业职工总人数才2812.9万。


在那个进了国企就默认一辈子不会失业的年代,捧上了国企铁饭碗的人也曾是人群中最有自信的那一拨儿。


而最早拥有过铁饭碗的那一拨人,也最早认清了铁饭碗的真相——


在旱涝保收的安全感和大起大落的人生之间,只隔着时代的一粒沙。


2. 破灭的清闲梦


“公务员,只有考上的那一刻是开心的。”


25岁上岸公务员的董静,几乎在除了微信的所有社交平台看到过这样的帖子。从小红书到B站,从知乎到豆瓣,看了一圈下来,她唯一能确认的是,憋屈的不止是她,至少她不算最憋屈的那个。


董静大学毕业就去了私企工作,因为业绩压力大,经常加班,加上家里人一直催婚催生,她才决定备考公务员的。


第一年,董静报考的当地市区公务员,由于只有业余时间备考,且市区竞争太激烈,没考上。


第二年,董静怀孕,她索性辞了职,报考当地的乡镇公务员,顺利考上了。


得知考上的那一天,董静带着全家人一起高高兴兴地吃了庆祝饭,觉得从此捧上了稳定体面的铁饭碗。但在正式入职工作之后,她却开始觉得,每一天都是在熬日子。


做不完的报表,写不完的材料,打不完的汇报,搞不完的活动,开不完的会,看不完的文,碰到下乡扶贫、疫情防控、特情值班,别说朝九晚五和双休了,加班连轴转也是常事。


“本来是图清闲进来的,结果忙到怀疑人生。”


除了日常杂事,董静还要接待各种下来检查的工作小组。今天下个“XX检查工作组”,明天下个“XX指导工作组”,后天下个“XX规范检查组”……


用董静的话说,检查干活的人比干活的人都多。


从前以为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现在才发现是“官职越小,责任越大”,而且是“干最多的活儿,拿最少的钱”。


这些大概率不必担心失业的岗位,大概率是僧多粥少的,也大概率会刺破关于铁饭碗的清闲梦——


只要人不够,万岗皆可996。


早在2015年,上海就有数据指出,2万个公务员岗位人员中,有8000个在下班时间仍然在工作单位高频出现;即使在加班指数最低的地区或部门,加班比例也超过了25%。


事实上,从国有企业到事业单位,从八大系统到行政机关,基层人员是占据绝对数量比例的金字塔底部,也是承担最多繁琐事务工作、背负最难执行任务的群体。


国庆春节七天值班乐,大会小会写材料,风里雨里跑基层,工作时间5+2、白加黑,在捉襟见肘的待遇里熬资历、等晋升,在应对市里省里部里领导视察的焦灼中过了一年又一年……


对于他们来说,朝九晚五不是梦,但加班也是家常便饭,安稳躺平的生活或许存在,但论资排辈和温饱收入也会贯穿一生,无数次想过离开,又无数次决定继续忍耐。


以占公务员招录人数五分之一的乡镇岗位为例。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研究调查,超过一半的在职乡镇公务员,都有离职的意愿。


当基层公务员熬不动的时候,总有人劝他,只要熬几年,等到晋升就好了。


你听这话,像不像别人从小到大跟你说的,上学了就好了,高考完就好了,上大学就好了,工作了就好了,结婚了就好了,生了孩子就好了……


所有从金字塔底部向上爬的过程都漫长而艰难,公务员晋升也一样。


中山大学的一项研究调查了西部地区 G 县基层公务员的 385 个晋升案例,发现首次晋升到副科级的平均年龄是 39.7 岁,首次晋升到正科级的平均年龄是 43.5 岁。


正科级,基本就是乡镇公务员的职业天花板了。


因为从科级晋升为县处级的概率只有 3.1% 至 3.4%,且这非常有限的晋升机会,也基本被分配给了市级部门。


在体制内,清闲的岗位或许存在,但想晋升的人一定不会清闲。况且从概率上看,不管你是否清闲,晋升的小路永远只属于极少数人,劳碌奔波的基层才是大多数人的职业主阵地。


更何况,如今体制内985遍地走,硕士处处有,当你冲破万难,拿到了这样的一个铁饭碗,你本身就是个卷王了,你身边的人也都是打败了千军万马的卷王中王。


一个卷王浓度这么高的职场,有可能不继续卷吗?


3. 寒门莫考公


如果你决定考公,向一些过来人打听经验时,听到有的前辈委婉地问,


“你家庭条件怎么样?”


别多心,他大概不是为了八卦你,而是想真心实意地给你建议。


这几年,体制内有一个共识:家庭条件不好的,进来要慎重。还专门强调一句,特别是男生。


如果家庭条件一般还琢磨考公务员的,有人会劝你,最好先趁年轻出去赚点钱,有点积蓄和社会经验了再考进来。


因为如今在体制内,生活最滋润的就两种人。


一是“体制内二代”。


父母是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在编人员,退休金高,生活舒适,在当地积累了优质人脉资源,稳定在同圈层代际之间交往。


二是“当地小富二代”。


家里靠经商积累了家底,生活优渥,房车不愁,家里给准备好了一切,只需要孩子有个体面稳定工作。


对他们来说,考公考编最大的意义,是“找个体面的班上”,有五险一金。


他们领的工资,不需要养家,只需要当作零花钱就好了。毕竟事实上,靠公务员拿到手的工资,确实也很难养家。


2016 年,安徽歙县王村镇一名副镇长因业余时间跑滴滴被人举报。这名当天只赚了 4 块钱就被举报的副镇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很多人不知道,基层公务员的生活很清苦的”。


众所周知,铁饭碗的铁在于“吃财政饭”,而广大地方财政依赖“吃土地饭”,当土地收入减少,公务员及企事业单位职工的薪资自然也会受影响。


根据国家财政部数据,2022年1-7月份,全国地方级财政收入同比下降7.6%,创下多年来新低,部分地区财政矛盾突出,开源节流势在必行。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今年5月底,杭州部分区县、街道等机构薪资调整,涉及上城、西湖、拱墅等区县,目前还未涉及到省市级。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将年底一次性发放的绩效分配至月度发放。


经过调整,普通科员年到手收入下降3万-4万元,科级职务到手收入下降6万-11万元,正职领导年收入降幅达到50%(15万元-20万元)左右。


了解过体制内收入的人都知道,体制内的月薪只是收入一部分,年终绩效奖金、各种补助、公积金等不在明面上的名目,才是收入大头。


这些收入,是隐形福利,也是会被第一波砍掉的福利。


说好的铁饭碗,怎么也不旱涝保收了呢?


事实上,如今我们对体制内旱涝保收的印象,也是最近十几年才形成的。


上世纪90年代,公务员和教师群体长期存在工资低,甚至拖欠工资的情况。


直到2000年左右,许多地方经济发展迅速,体制内工资待遇才水涨船高。尤其是在2010年之前,赶上了单位福利分房和集资建房的职工,他们拿到手最好的待遇,是凭借飞升的房价吃到了的时代红利。


如果你真的认为,铁饭碗是一辈子不愁衣食的代名词,那只能说明你还太年轻。


铁饭碗里的饭多饭少,取决于地方财政与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好,就多发一点。经济发展不好,就少发一点。


这是常识。


因为铁饭碗再铁,也只是个碗,而饭从哪里来,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4. 围城


电影《爱丽丝漫游仙境》里,红皇后的一句名言成了后来广为流传的“红皇后效应”:


“你只有不停奔跑,才能留在原处”。


进化生物学家在讨论进化过程的时候,就用这句名言来描述进化过程的胜利者。


因为优胜者,永远需要不停努力,才能保住优胜者的地位。


当产业和资源都高度集中到某一个程度时,人类命运会有一个共同走向。同理,当时代背景和经济发展进行到某一个阶段时,处于同个环境中的人们也会做出一个共同选择。


就像所有行业都要经历周期一样,铁饭碗,也会随着经济发展周期而经历周期。


20年前的汽车,15年前的金融,10年前的房地产,5年前的互联网,今年的体制内,每个选择进入其中的人,似乎都做出了当下的最优解。


当下的最优选择,大概率不是下个阶段的最优选择,大概率也不是长远来看的最优选择。


而有一种人生悲剧,是用自然人的生命周期下注,却押错了产业周期。


每一次下注,都是走进一个围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爅爅有闻(ID:chattycats),作者:赵小爅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
赞赏文章的用户1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