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打工人的漫长归途
2023-01-21 15:04

疫情三年,打工人的漫长归途

今年你回家么?再有4天,王佳就能回家了。因为疫情,她已有四年没能返乡,“不管是吃的也好,还是走在那种路上的感觉也好,总之非常怀念。”她最想吃奶奶做的酒糟鱼,不仅因为这是家乡的特色菜,奶奶做的吃起来会有很特别的感觉。


随着“新十条”实施,今年春运客流量同比增长99.5%,预计超20亿人次大迁徙。对历经三年疫情的每一个普通人而言,能回家团圆的这个春节格外值得纪念。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冷杉故事 (ID:fhzkfirstory),作者:周世玲 张铭祖,编辑:卢伊,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三年没回家,是什么感受?


我们找到了五位因疫情长期没能回家的返乡者,他们有的已经回到家里,有的正待启程。


没能回家的三年里,改变不少:他们有的家里亲人去世,有的再婚二胎,有的换了城市和工作,有的则发现爸妈的白发多了,爷爷的牙掉了很多颗。疫情影响下,有的家乡餐饮不排队了,人们消费欲望降低,也有的家乡道路变宽了,正试图从感染高峰中恢复至疫情前的模样。


三年不变的,是想念家人,“一周好几次视频”,想念家乡,“每一个具体的地方都能想起来”。因为疫情,有人变得更珍惜跟家人交流的时刻。


如今,防疫转向后,他们想更多地回家。


一、怀念家乡每一个具体的地方


王佳,女,95后,四年没回乡


工作地:深圳,家乡:南昌


我上一次回家是在2018年十一假期。


疫情前,我每年至少回家乡一次,从线下拜年到我单独给家里某一个人打电话逐个拜年,再变成大家把过年重心放在线上,我觉得疫情因素可能占百分之六七十。


前几年在香港,没回过家主要是因为通关太麻烦了。


我记得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入境要14天酒店隔离加7天居家,从费用、时间上来说压力蛮大的。


去年我妈从香港回家,她在珠海隔离了14天后,到南昌又隔离14天,之后还要再居家隔离。居家满了时限,她自己打电话沟通,社区才说可以出来。


2021年12月我到深圳工作后,也没有回家,主要是因为要做核酸。


当时各地管得还都很严,再加上2022年的前11个月,我基本每天都在做核酸,再去选择一趟要再做这么多次核酸的旅途,心理压力会很大,所以就没有回。


那时,春运前还会看到就地过年的建议,各地的防控政策也不完全一样,充满了未知感,我不知道回家之路可能会被卡在哪一步。


对我来说,家乡是一定要离开的地方,可能是一个出发点,不是落脚点。


今年政策放开后,我打算除夕出发,先去男朋友家,初四回南昌。


这次回南昌,我想去吃很多当地小吃。我很喜欢家乡的小吃、饮食文化。可以说,“吃”是我跟家乡联系最紧密的一个纽带。


前几年我虽然一直没回家,但天天在家念叨好想回去,我会有很清晰的一个路线图,每一个具体的地方我都能想起来。我感觉蛮想家的,不管是吃的也好,还是走在那种路上的感觉也好,总之非常怀念。


我奶奶问过我回家想要什么,我想吃奶奶做的菜,因为奶奶以前做菜特别好吃,酒糟鱼算是南昌一道特色菜品,奶奶做的吃起来会有很特别的感觉。


但她后来做过几次手术,身体没有以前好,就不怎么做菜了,现在都是我爷爷在做。


我爷爷是那种到60多岁还不怎么显老的人,但视频通话的时候,感觉最近五六年确实是一下老了,白头发都变多了。


他们还在12月下半旬感染了。爷爷本身有高血压,当时同时还在吃降压药,有一点失温,不肯去医院,在家里扛着,我们都是后来才知道。好在现在已经恢复了。


三年下来,我觉得自己在和亲人表达感情时更从容了一点。疫情会让我更珍惜跟家人交流的时刻,因为要见上一面,或者好好聊一次天,并不是太容易的事情。


之前我在香港时,内地开了高铁直通香港,香港回南昌可能只要五六个小时,我当时觉得一两个月可以回家一次,当时想得很美好,但是没想到一场疫情把我的计划全打乱了。


之后没有疫情这些限制的话,我觉得我会经常回家去看看。


二、时隔三年,消失的年俗回来了


班慧,女,90后,三年没回乡


工作地:深圳,家乡:普宁


2023年元旦,我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年的家乡潮汕。


疫情前,我和老公每年都会回家过年。疫情后,我们虽然工作也不算忙,但考虑到返乡隔离的时间成本,以及不想给家里人带来感染的风险,三年间我们一次又一次打消了回家的念头。


我的父母和公婆起初不太理解我们为什么不回家,但随着我们逐渐增加了和家里人视频通话的频率,身边也有不少朋友没有回家,家里人也逐渐理解了我们的苦衷。


这三年的春节,因为担心疫情,我都是和老公一起在深圳过年,有时也会叫上一些好朋友一起吃饭。


年夜饭相对冷清,以前都是一大家子人在一起吃饭,很热闹,也很温馨,现在却变成了我和老公的二人年夜饭,我们在手机的这一端望着另一端的家里人吃年夜饭。


2022年12月中旬,家乡放开疫情管控后,经历了一轮感染高峰,我家里人都阳了,当时我很担心老人的身体状况,幸好情况还算可以。


班慧家乡的街道。受访者提供


其实防疫政策一放开,得知这个消息,我就想回家了。


我太想家了,想念家乡的父母,想念家乡的美食,想念家乡的亲戚朋友。


元旦前后,公司快要放假了,我刚好基本“阳康”,就顺势请假准备和老公一起回家过年。


回家之前,我们给家里人准备了不少好吃的,也给家里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份小礼物。我一直有给家里人寄东西和赠送礼物的习惯,现在终于能亲手送给亲人,对我而言更有仪式感。


塞满汽车的后备箱后,我们便自驾踏上了归途。三个多小时的路程,我就想着快点回到家里,过年和家里人一起好好聚聚,吃个大团圆饭。


回到家乡,我妈和我婆婆一见到我们就哭了,眼泪根本止不住。第一眼见到爸妈和公婆,我发觉他们多了不少白头发,看上了老了不少,好在身体都没有大问题。


家乡对于每个人来讲,无论走多远,内心都是无法割舍的。


以前年年有各种年俗活动,当时其实觉得很普通,但疫情让很多人都想念它了。比如之前三年都没有出现的“营老爷”,随着政策放开也恢复了。没有“营老爷”的春节,甚至没有过年的味道。


“营老爷”是潮汕当地年俗活动。视频截图


我和老公在深圳工作六年了,也许因为这三年思家心切,我开始有了回家乡发展的念头,身边几个朋友也有相同的想法。哪怕之后不回家乡发展,我也打算之后有时间了就回趟家。


时隔三年再回家乡,我也发现家乡的道路宽了很多,市区一些老的地标也变了样。不过疫情也对家乡产生了冲击,听我妈说,当地很多房子都卖不出去了,不少饭店都关掉了。我也注意到,不少粿汁店和捞面店,里边的顾客没有以前多了。


这次回家,我打算把家乡的美食都先吃个遍,比如肠粉、粿汁和尖米丸等等。我还打算好好和亲朋好友聚一聚,见见好久没见的闺蜜们,逛逛离家不远的那所小学,它是我和我老公共同的母校。


这三年最大的遗憾就是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了。疫情之后,想要带家人出去旅行,我们已经很久没出去玩过了。


三、“爸爸,我回来了”


苏文婧,女,85后,两年没回乡


工作地:岱山,家乡:眉山


政策放开前,我有点纠结要不要回家,万一要集中隔离就很麻烦。后来放开了,一瞬间有种上天让我们回家的感觉,下定了一定要回家的心,开始安排行程、买机票等等。


但我爸爸12月15日左右感染,打电话让我最好不要回来,说老家疫情很严重,我就把机票等都退掉了。没过几天,我也感染了。


再后来,我爸爸说县城这边大家都还好,他也很希望我回来。但当时,我所在的岱山疫情比较严重,我们又开始纠结回不回去。


但当我和爸爸说不回来了以后,我在视频通话里看到爸爸落寞的表情,那一瞬间我决定了回去,所以我们还是回来了。


苏文婧自驾2200公里回家,有时夜间也要继续赶路。受访者提供


我回来后感觉感染高峰已经过去了,机场人陆陆续续多了,吃饭的地方也开始又有人吃饭热闹起来了,经济可能趋于向好了。


仁寿县变化很大,我回来都不认识路。但以前餐饮业会排队,现在基本上不用了,而且有些地方都很空。


我是做银行的,感觉人的消费能力也下降了,信贷资金特别难放,人们投资欲望不是很强烈,做生意也比较谨慎,去年感觉特别明显。


我出来读书后,2009年去外地成家工作,离婚后一个人在外地,妈妈就来陪我。再后来和我老公认识再婚,生了一个小孩,爸爸则一个人在家乡这边。


2020年回家过年时,我经历了居家隔离。我以前回家基本上天天在外面玩,那一年吃了一个火锅后就再没出去。那时社区已经号召我们在家里,不要聚会,连亲戚之间打个麻将都要管。


后来我又冒着危险,初五时回了岱山,在家里隔离了14天,才去上班。


我那时没想到疫情会持续三年。


以前我每年都回家乡,但这三年,每次春节都会有疫情波动,每次去找领导,都叫我不要回去,因为一旦被隔离,工作不好安排。我也担心万一回来以后会集中隔离。


最后一次回到家乡是2021年10月,我爷爷90多岁去世,回来奔丧了一个礼拜,急急忙忙的。


我对家乡什么都喜欢,吃也很喜欢,住也很喜欢,空气也很喜欢,觉得自己家乡就是很好的地方。想过回家乡,但这个东西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这三年,我和爸爸联系还是蛮多的,我们每天都要打电话,或者一周好几次视频,有空就会联系。


我爸爸会嘴硬,说“你不用回来”“没关系,我一个人OK的”,但其实我回来,他心里会更开心。今年元旦,我开车回来,他一路上一直问我到哪里了,到了也会在楼下接。


这次回家,我就计划陪爸爸玩,他上完班回来,给他捶捶肩,和他聊聊天。


四、两年了,该回家看一看了


张廷,男,90后,两年没回乡


工作地:北京,家乡:郑州


我已经两年没回家过年了,觉得也该回去再看一看家里老人。


这两年回得少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家里催婚。基本上我跟爸妈这几年见面,都是开头一切正常,临走时就要说一下,有时我们也会有比较激烈的争论。


回得少,疫情也是一方面原因。像2022年1月那段时间,北京疫情还是比较严重,当时大家都觉得要就地过年。


有媒体调查显示,2021年近半访者表示愿意就地过年。网页截图


我离开郑州很久了,除了家人,没什么熟悉的人在这里,对我而言和陌生城市是一样的。


我对郑州的印象是,它最大的特色是没有特色。它是一个躺在火车轮上的城市,感觉它是哪里的景象都能看到,但好像又哪里都没有自己的典型特色。


但毕竟从小在那里长大,一些街道看着还是很熟悉的,也有一定的亲切感。


2020年疫情刚开始时,河南最开始搞了一系列社区管理,包括村口挂条幅,劝导不要回来,也最早开始对外地返乡者实施居家隔离。


当时我妈在社区当楼长,她其中一个任务就是要摸排我们楼里外地返乡的情况,有的话让他们先居家,居家需要什么由社区来买。


2022年下半年,张廷家门口的马路被从中拦断。受访者供图


疫情防控放开后,我是14日阳的,我爸妈大概是16日,我姥姥也发烧了一段时间。本来18日是我爸生日,要给他买蛋糕的,结果蛋糕也没买,他们都阳了没法吃。


过去两年春节,我都在北京和朋友就地过年,有机会和一些之前没有见过面的朋友见面聊天,感觉比回家多了些体验。


但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也会担心他们的身体健康。我是家里的独生子,这两年多对父母身体健康的参与照顾比较少,会有不安愧疚。


这两年多不在,感觉到父母比之前老了,身体各种出毛病比之前多了。


今年我打算1月18号之后回家。之后我倾向于一方面更多地回家,一方面把他们接到我这儿。如果有时间和机会,我会让他们来北京待个一周或10天。


五、越在外,越能感到家乡的印记


陈经宇,男,90后,两年没回乡


工作地:北京,家乡:宁波


我买了除夕的票回家。


上一次回家过年是2020年,我在火车上口罩也不敢摘下来。之后两年的年中我回去过一次,后面过年不好回了,一方面国家及单位有政策,鼓励就地过年,另一方面工作忙,人走不开。


我们在宁波下面的县级市,我家在农村。前两年我们那边基本应该不戴口罩,防护也比较少,也就2022年管控稍微严一点,但相对科学,没听说有什么加码、村口设卡。


我们那边是一个外贸大市,我一直觉得我们那边经济还是可以的,疫情对一些出口企业甚至还有点利好。


前两年因为管控,我感觉疫情对当地生活影响比较少,最近防控放开之后,传播比较厉害,感染挺多的。


我唯一担心的就是爷爷奶奶,也包括外公外婆。虽然我们也算是江浙发达地区,但老人家对疫情的认识不如年轻人那么多,他们可能口罩也不会好好戴,而且老人家总是得了病也不想让小孩子操心,之前很多都会瞒着我。


从家乡出来之后,我还挺想回去的。


我在杭州读本科,在英国待了一年,2015年毕业后过来北京。2020年之前,我每年过年过节肯定会回去,平常工作有一些离家近的活动,有时候我也会拐一趟回家。


越到外面,越觉得家乡的东西是个人独有的,包括饮食、文化、语言,这是你身上的印记。在北京可能会更喜欢吃米饭海鲜等,有时候吃一些从小到大吃的东西反而会舒服一点。


我觉得现在回家乡定居现实可能性不大,但是我想多回去,因为爷爷奶奶年纪也比较大了,我跟他们确实挺亲的。


爷爷奶奶是非常传统的,当时我出来,我觉得他们已经非常宽容包容了。按他们的想法,我现在应该孩子都生了好几个,而不是还在漂着。所以我觉得也蛮对不起老人的。


他们也许会想念我,但跟我打电话的时候也不会说。现在防控放开了,能见面是好的,但如果看到他们老了,或者身体不好可能我会难受。这两年老人身体肯定变差了,我之前看我爷爷牙都掉了好多,没有牙特别显得老。


(受访者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冷杉故事 (ID:fhzkfirstory),作者:周世玲 张铭祖,编辑:卢伊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