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很多人会觉得将91与欢聚时代放在一起来写是件很诡异的事。
它们有什么共性吗?都是游戏出身背景?
也许算一项吧,但这不是本文所讨论的。
之所以放在一起,是因为这两家互联网上市公司都和“教育”有关。
与欢聚时代高举高打“YY教育”招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网龙旗下的91阵营从未将教育摆在多么显眼的位置上,却已通过91UP、91英语、91星火英语、91育儿、宝宝童话等一系列产品线,隐然将移动互联变革教育的矛头指向了最核心的学习模式本身。
欢聚时代:YY教育
还是先说YY。我一直不太清楚为什么人们说起YY时总会用“低调”这个字眼。在强敌环饲的成长期“低调”没什么稀奇。而YY主动低调的时期基本上到在YY进军教育之前就已经终结了。从开始推“YY教育培训”到现在,YY是在不断努力想拔高调子,只是之前没怎么拔起来,直到借了上市融冰的东风,才如愿以偿,吸引到了更多关注而已。
若这就算低调,那网龙该笑了。
前不久,YY教育在自己主办的首届“网络教育高峰论坛”上,再次以更响亮的声音向世人宣告,月活跃用户已超过600万。
一年前看到几乎同样的这句话和这个数字时,确实让人心潮澎湃。那时的“YY教育培训”立项才不过半年。
后来隔两三个月就看到一次这句话,和600万这个数字。看多了,也就没有感觉了。
YY教育的本质故事
之前在另一篇文章里曾讲过,与那些专门冲着“互联网教育”而来的人相比,“YY教育培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并不是筹划好了要涉足教育,而是个顺水推舟的东西。对于这点,屡见有人表示不太理解。那我们不妨拿线下的万达来打个比方。
万达做什么的?做地产的。2001年以前是集中做住宅地产,2002年开始进入商业地产领域,从单体店到组合店再到超市综合体,几步跨跃,着实漂亮。万达的地盘内,有零售,有餐饮,有娱乐……假如某个时候,由于很多培训机构纷纷愿意入驻,于是万达投上百十亿,建几片万达学城,给装上超豪华的多媒体电教设施,这样,万达就算是又从娱乐跨界到教育了吗?
谁都能答出,万达本质上还是做地产的,扩展的仅仅是它的地盘上所承载的行业类型而已。
YY语音社区真正的价值既不在于游戏或娱乐,也不在于教育,YY要做号称“富集通讯”的泛社区,凭的是李学凌在虚拟网络世界中拼杀出的这片带有完善“基础设施”的宝贵“地产”。
这块地最初定位为“娱乐城”,主要是用来开游戏厅的,后来顺便又开了歌厅。同时,由于越来越多人发现这块地的使用成本比别处低很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配套设施也不错,于是在上面干什么的都有,其中就包括了一些开班授课的。起初YY没怎么把这些放在心上,反正就是业主和商户的关系,只要别明目张胆地违法乱纪给惹来麻烦,你用这地方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好了。直到过了快三年,这些小班发展到一定规模了。终于有一天,YY颁布重要决定,新划出一片区域作为“教育园区”,将原有的这些小班都聚集到一起,专门提供一些更适合用于教学的配套设施,并开始对外招商,强烈呼唤以新东方为代表的那批最有影响的教育培训机构入驻,给这个新园区塑造“形象”,提升“档次”。
大体上就是这么个故事。
YY的顺水推舟与高调
在与媒体的交流中,李学凌一直表示官方不会刻意主动引导YY的发展方向。“我们要做的是帮助每一个店铺变得足够好,而不是亲自做这个事”。这意味着YY所做的只是提供这个平台,至于用户愿意在上面开K厅还是开课堂,那是用户的事,YY只要“顺水推舟”就可以了。
按说,这是一个很值得认同的发展模式。
但与此相悖的事实是,在教育这件事上,YY却越来越多地“主动引导”。
就算当年根本没打出“YY教育培训”又怎样呢?那时大家一样可以在这片天地,在自己的频道里,进行一些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的教学活动。比如在这里可以汇集各地100多个朋友一起学泰语,而在我所居住的城市,别说根本找不到这种学习班,就算真有,作为纯粹屌丝的我也会被那价格拒之门外。而在YY上,不但学习完全免费,还能结识很多有同样兴趣的朋友,这是我曾经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这个空间是YY给搭建的,我感谢YY,就像感谢当年一个为我组织小语种教学提供免费场地并把录音机借给我用的房东;就像感谢QQ,当初让我结识了第一批从陌生到熟悉的好友;就像感谢微博,让我能和更多有共同爱好的人分享交流。
QQ上早就有以一对一辅导的形式教外语的,那是用户的事,Pony没有说,咱把那些人组织起来,搞个“腾讯一对一教育”。
微博上早就有以图文的形式每日教外语的,那是用户的事,老沉也没有说,咱把那些人汇集到一个版面,搞个“微博教育”。
“YY教育培训”只是个名头,对喜欢用这个工具来“真正做教学”的人而言,没那么重要。
但问题就在于,既然如此,为什么要立下“YY教育培训”这块牌子,并且高调宣扬呢?
稍微回顾一下“历史”,就不难发现,当初YY想拉拢的,最主要的不是那些真正发现并使用这个平台来踏踏实实做教学的人,而是那些能够帮衬着它打响平台品牌的主流教育培训机构。
“教育”和“培训”是两个关系极为微妙的词语,本来“培训机构”就足以表明它是干什么的了,但将“教育”这个词加上去以后,就神奇地显现出一种很有“社会责任感”的意味。
时光回转,YY大厅直播的那堂经典宣讲,又清晰地在脑海里回现:
第一张幻灯片,用醒目的字眼,三言两语,道破业内诸多培训机构对于推广方式的困惑:
1.当互联网发展到流量不代表用户的时代,网上广告位推广还有效吗?
2.当地推已经成为高成本的代名词的时候,怎样抉择?
3.当公开课已经泛滥的今天,如何节约成本?
由此引出:用户粘性越来越低,选择越来越理性,体验式销售才是最好的推广方式……
然后PPT一转,刷刷刷刷,打出几行大字,当头一棒,告诉你体验式销售面临的严峻形势:
1.成本越来越高;
2.方式越来越趋于同质化;
3.用户转化率越来越低;
4.不便捷;
5.选择性差;
接着,抛出问题,临门一脚:如何逃脱困境?
最后,起承转合,公布答案:您需要——来到YY教育平台!低成本,新方式,随时性,多元化!
真心经典……
那年头,YY意气风发,高调宣称新东方、学而思、沪江等一大堆机构进驻,管它们是不是爱搭不理地来“应个景”、“布个局”、“探个路”、“尝个鲜”。但对于YY来说,这些机构频道里面人气再低,也比我们这些热热闹闹的草根教学公会值得宣扬。
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地位不对等,“正果”没修成,高攀不上那些教育培训大佬,只得回过头来重新搂紧以Mr.Xing为代表的“原生军团”,以防后院再被传课KK什么的给包抄了。
YY教育只是对现实教育情境的还原
有点名望的机构之中,只有一类与“原生军团”类似,和YY比较亲近。那就是一些有人气,但除了广告外没有太多盈利来源的网站(比如大耳朵英语)、人人主页(比如“雅思哥”熊大卫的人人雅思公益学院)和微博大号(比如“英语警察”蔡巧云的亚美英语),他们是YY教育频道中除了“原生军团”以外的另一支中坚力量。
大多“原生军团”领导者没有Mr.Xing那样的“悟性”,为了教他们“把公会当公司做”,YY几乎每周五下午三点都在官方190频道开讲,内容以6月底推出收费“课程市场”为分界线,前期重点教怎么做好频道提人气,后期重点教怎么控制团队搞营销。
YY教育的舆论造势,常会引用程苓峰前辈《自由人的自由联合》系列文章中的第五篇《人人为师的时代》,而对第六篇《在有头脑的地方复制淘宝》却很少提及。在那篇里,程前辈提到,YY教育的产品经理倾向于将产品定位为B2C或B2B2C,而他则主张C2C,理由是C2C更适合教育。严格来说,是更适合作为“非标准品”的教育。遗憾的是,YY从来就没有按照“标准品”与“非标准品”来对“教育”这个太过宽泛的概念进行过类型划分,最终也没有选择做成真正的C2C。在YY的地盘上,除非你开的是一门绝无仅有的课程,除非你另有巨大的外部流量可以导入,除非你已是名满天下的超级名师,否则,作为一个普通老师,想要摆脱“机构”,凭个人之力只要把课上好就能吸引到足够的学生,那只是个美好的梦罢了。
你终究要花上比备课讲课多得多的时间来“运营”,因而大多情况下,你不得不依赖“公会”。
关于这个话题,10月欢聚时代提交IPO申请前,我也曾在《互联网教育产品散谈》中提起:
引导公会进行公司化管理是YY的创举,使它将实体教育培训企业的运作模式复制到了虚拟世界。公会管理的体系化、制度化程度足以令外人惊叹。然而就在同时,实体教育培训企业的问题也随之被复制了过来。最根本的,就是机构和讲师之间的博弈,也即以OW(频道所有者)为首的管理团队与所属频道签约讲师之间的博弈。这种矛盾一次次引发公会的冲突、分裂、重组,却始终无法从根本上得到化解。从最早一批教学公会LF、EH到今天仍在运营的千百个频道,YY公会的发展历程宛如一部千丝万缕盘根错节的兴衰史。处理不好机构和讲师之间矛盾的公会不断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出局。无论虚拟还是现实世界都是如此,惟有适应才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最初,课程显示顺序是按人气高低和发布时间先后来排列,只要把课程或者讲座、活动做得足够吸引人,并遵照线下培训机构擅用的“自填报名册”套路,依靠小号或友盟援助,获得相对高的预订数,就能在页面占据醒目的位置。在上课过程中,除了内容肯定要有料以外,最好还能有足够的号给你顶人气,保持位于排行的前列,才可以源源不断地吸引新学员进入。
因为,同一时段免费课之间的竞争太激烈了。
而后来规则就改了,课程市场推出,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无论某个频道、某门课程多么好,只要它不收费,YY教育的页面就不会给推到前面来。而能被展示的总是收费的那一小部分。
(在此我无意宣扬所有的频道都应该免费,毕竟人各有志。但至少,YY力图引导那些早已习惯了免费的频道也开始玩“VIP”,实在算不上多么明智的行为。)
就如变革音乐行业一样,对于变革教育行业,YY依旧是打造“环境”,以“现场”PK“录制”。换言之,YY极力去做的,本质上是用技术手段去尽可能真切地还原现实中原有的场景,是在“往回”追溯。现实中机构、老师、学生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在网上就几乎还是同样的关系;现实中教与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在网上就还是传承着同样的问题。
YY教育的逻辑可说是这样的,产品直接解决的是机构“互联网创业(掘金)”的需求,再由这些网上的机构来满足老师开课的需求,最后由网上的老师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在YY对这三方的宣传语中,对机构的那句“互联网创业新契机”确实是YY极力要助其实现的,至于学生能不能“从此爱上学习”,归根到底还是要看社区氛围怎么样,老师讲得好不好。
虽然YY教育根本就不是那许多跟风者所说的什么“互联网教育产品”,而只是“互联网产品”在教育领域内发挥的一项功用,具体某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是怎样的,应该怎样教怎样学,还是要由老师去探究,但谁都不能否认这个产品存在的价值。现实中教的人与学的人对接不上,YY可以将他们联系起来。对教学中的各方,YY可以免去他们舟车劳顿,为其节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并以越来越完善的功能,为知识的顺畅传达创造条件。同时,在YY不懈地宣传推动下,“直播课堂”作为对录播形式的有效补充,开始成为越来越多传统网校的标配。
只是对学习模式本身,YY没有精力能力也不想去触及,在李学凌看来,那不是YY要做的事。
网龙:天渔教育
在刚刚举行过的第十届网博会高峰论坛上,网龙CEO刘路远以“知识、学习、传递的方式变化”和“对碎片化时间的大量使用”来入题,在演讲中又一次提到了“再进入一些教育领域”的方向。
近几年网龙几千万的投入,上百人的团队,在教育领域所做的远不仅仅是通过91应用平台推育儿App那么简单。在僻处东南一隅的福州,电子出版、开放大学、考试系统等一系列项目都已在有条不紊地探索推进。专注教育服务的全资子公司天渔教育由俞飚领衔,副总裁唐兆希(《渔说》著者)直接参与管理,旗下591UP 和91UP两大在线品牌分别主攻K12和职业教育,其中后者已在考试应战平台产品上逐渐显现威力。
停!为什么是后者,91UP?
因为91UP解决的是简单的需求。
这是一句很扯的话,但说的是事实。
作为对比,先来看天渔的另一个品牌,面向K12基础教育的591UP。
诉求不清的591UP
591UP想做的事情很伟大,伟大到一直有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无数个公司都想做类似的东西——基础教育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里,老师可以通过网班授课、布置作业、订制考卷,学生除了可以同步、预习复习自己的网班课程外,还可以学习其他老师的网班课程,通过系统归类好的题库、错题库查漏补缺,同时还有一个被称作“随身学”的电子书包,可以用来快速查看课本题目的详细解析,随时随地复习各科公式原理和基础知识……”
似曾相识的表述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出现在多少种场合,让我们无数听众满怀憧憬。
但却没有迫不及待想马上去体验的冲动。
K12基础教育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阶段。要说是为应试,又不单单是为应试,要说是为求知,也不单单是为求知。学生来到学校和来到商业培训机构有本质的区别,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不是什么选择,而是自然而然的,天经地义的。
针对这个阶段的产品难做就难在,选择权往往不是握在用户自己手里,而客户的取向和用户又是不一样的。
你的产品要给学生和老师用,但你要说服的是学校,甚至是教委。
诚然,如果用了某产品就注定能大幅提高学校在校生的整体成绩,那么肯定有人愿意买单。
问题是,你怎样证明这个假设条件成立呢?
它不像一个背单词应用,虽然看似是个微不足道的东西,但演示上一会儿,让人用上几天,就能感受到这个东西有没有用,有什么用。
它太庞大,庞大到你无法用一句实打实的话说清它解决的是什么需求,只能用“教育信息化”这样虚无缥缈的字眼标榜诠释它的先进性。
做一个心里没底的庞大产品,在无法确保获得足够的用户基数前,很像建造一座空中楼阁。缺乏及时有效的使用者反馈信息,很容易造成的结果就是产品体验不好,而产品体验不好又将使推广遇到更大阻碍,更难获得新用户,更难发现问题并解决完善……如此恶性循环下去。
可以将591UP视作校园版OA,是对现实中固有强关系的网络化,这方面591UP并未比同类产品更具新意,除了出卷系统等小小的功能性亮点以外,现实中老师开的“网班”实在很难让人感到多么不可或缺。
而91UP则不同。
91UP是真正的互联网产品
91UP虽然本身也是个平台,也可以让机构发布点网络课程,但这显然不是重点。
91UP的目标用户群很单纯,成人学员。成人学员的学习需求分两大类,为应试和为求知(对于为求知的,这里不再细分是为有用还是为兴趣,总之后者的目标是“学会”而不是“考过”,而检验“学会”很难制定一个简单的标准),91UP要解决的需求很明确,应试,提高成绩。
天渔教育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没有把所有的学习一锅乱炖。
全天下都知道,如果仅仅为了对付考试,那么最有效的手段没有别的,就是做题。
听课重要吗?不能说不重要,但至少对成人应试学习来说,它的作用不是决定性的。互联网若跟教育培训机构拼这一项,那就是彻底的以短搏长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只要最终的产品形态依然是上课,互联网公司就不得不去拉那些机构合作,因为没谁比那些机构更清楚怎么“拿住”学生,让学生心甘情愿听他们的课并在考试通过时给他们记上首功。互联网若从这一点切入,虽然相对容易形成“商业模式”,但注定只能作为教育培训机构的附庸,只是给他们搭台子。
判断一个产品到底是否触动了学习模式本身,是否摆脱了对固有形态的依附,有个很简单的标准:假如距离和场地设备限制都不复存在,这个产品是否还依旧重要?
做题有什么稀奇?这不同样是线下就有的形式吗?只不过不同于上课而已。
假定,我是说假定,现实中也可以免费拿到几百套考卷。如果想抽取其中某省某年的某套,这倒不算太难,大不了把这几百套哗哗哗哗翻个遍;如果想抽取其中某类题型,也还算勉强能办到;但如果想抽取其中具体考查某章某节某个知识点的题呢?你还没开始做题就会累死。
现实中题目的排列方式只能是按一个维度的,当需要从另一个维度查找时,就变得难以实现。
下面往前推一步,学生怎么知道对于他自己来说更需要巩固加强哪些知识点,多做哪些题?
答案是先做整卷,做的题量越大,得到的分析判断就越准确。
最好的老师也只能告诉学生哪里是考查的重点(更不用说大多培训机构连这点都不诚实,专爱挑那些用技巧可以立竿见影的题给学生讲,尽管那类题在考试中出现的比例已越来越小),而无法准确告诉学生对他自己来说哪里是难点。
继续往前推,学生怎么知道某些题做得不好是因为自己对相关知识点掌握得比较薄弱,还是因为这些题难度较高?
答案是放到网络中去比照,91UP开设大量的单项竞赛和整卷模考,参与的人越多,每个人就越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各方面在整体中处在什么样的位置。
天渔教育自产的“课程”尽管称作“课程”,实质却是运行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的应用。
IT技术对世界看似天翻地覆的改变,其实成功的几乎都集中在两个方面:信息传递与信息解构。所有移植自线下的“网络课堂”,无论做得多么鲜活,也都只是在信息传递上做文章,而在信息解构上依然停留在“冷兵器时代”。
这同样可以用来解释在外语学习产品中,云词、拓词、扇贝、百词斩、开心词场……为什么都选择从词汇突破,因为一旦将主战场转移到比拼谁能收集并玩转海量数据的时候,以算法见长的互联网产品就具有了无论多么强悍的传统词汇课都无可比拟的优势。
结语
回到本文的开头,不能说YY和91的模式有什么优劣,只能说各自适合的人群和课程种类不同。
除了YY拉来的那些教育培训机构频道外,YY上固有的那些“原生军团”,里面的学生多是因为喜欢这个学习社区的氛围而来,有的是为有用,有的是为兴趣,但多数都不是为了应试。
而面向应试考生的机构往往都只是把YY当成辅助手段之一,像91UP本身就也作为机构在YY上开了两个频道,给自己平台上的合作机构、合作老师提供一个在线授课的空间。
课程他们愿收费就收费,但91UP自己真正的“产品”坚持免费。这个原则使唐兆希和俞飚在“商业模式”上饱受内外质疑,毕竟网龙对天渔的巨额投入还没获得什么看得见的回报。
但借用刘路远针对移动互联网平台发展问题所表达的观点来说,“关键在于对产业的信心和期待值有多大。我们觉得眼光应该更长远一些,作为企业当然应该关注收入,但是不能太极端。因为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自己产品的杀鸡取卵,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首先把用户需求摸索得更清晰,产品品质、用户体验做得更好,这才是要集中所有注意力予以关注的地方。”
对天渔而言,加速把产品做到更好,也许是在互联网教育渐成红海时杀出重围的唯一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