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会有多少人坚持戴口罩?
2023-02-06 11:35

还会有多少人坚持戴口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潮沉思录(ID:xinchaochensi),作者:刘梦龙,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过了元宵,正月就算告一段落了,大家的生活也回归日常。这个春节,总体上说是安稳的,不少人担忧的新一轮传染高峰并没有出现,之前猛烈的疫情如今也日趋平复。


我们去市面上看看,如今到处是人流如织,商铺、饭店,乃至各种交通工具,企事业单位,还戴口罩的人已经是少数了。我们乡下的迎神赛会,各村都赶在村民外出打工前进行,今年的声势格外大,庙里香火缭绕,动不动摆上几十桌,好不热闹。连我楼下的跳广场舞的大妈,这两天也重新开展活动了,也算一种烟火气。


但是不是一切真的都回归常态,疫情就这么结束了呢?我觉得没有那么乐观。最简单的,我观察了一下楼下恢复跳广场舞的大妈。音响和之前一样,震得我这破楼在颤,但跳舞的乡下中老年妇女明显少了几位。


如今,真正跳最欢的,是陪着奶奶,学校还没开学的小学生。过去充当主力的几个中年妇女,一看就明显动作不济,只是站那摇摆,身体并没有完全恢复。之前的疫情,固然逐渐平复了,可造成的影响,并不是我们不谈它,当它不存在,它就真的会消失的。


如今,随着疫情的舆论关注度逐渐下降,许多人确实不再把疫情当一回事。一些人,可能真的觉得,疫情就到此为止了。不少人生了病,难受了些日子,如今好了,反而避讳这件事了,指望当它不存在,它自然就不存在了。还有更多人,觉得反正随大流。尤其是前阵子,你防护好也罢,防护差也罢,最后绝大多数人,也都没防住。


于是,不如大家听天由命。这种心态,如今很常见。反过来,现在,你还坚持戴N95,勤消毒,少聚集,可能就会有人觉得你过度紧张,和社会格格不入,要被人指指点点。


总的说,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我们刚刚经历了一轮极度猛烈的疫情大流行。这种从极严到极宽的极端变化,直接使整个社会的心态都发生了剧烈改变。尤其是年后,之前对外交流一系列管控措施也将完全解除。那么,我们就要客观的认识到,我们不可能再超然于世界之外的。疫情这东西,说到底还是要符合一般科学规律的。既然,三年以来,国外疫情已经反复多轮,始终没有停止的迹象,我们也不可能摆脱客观的规律,不会一劳永逸。


其实,疾控部门也一直在提醒,当前疫情只是暂时到了一个低谷。随着时间发展,病毒迭代,它会出现新的流行。我们不会再经历像上一轮超级流行那样糟糕的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新的流行不存在。相应的,上一轮流行带来的一些经验,也不大适合于今后。


直白说,我们正在步入一个长期的,低烈度流行的时代,而未来的一年,将是我们艰难适应,不同理念、素质的人群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逐步开始分化的一年。


低烈度流行的时代,不会再有像之前那样,从大城市开始,如海啸般的暴发,几乎无人幸免,整个社会空前的集中关注。第一轮我们的感染率可能高达八成,而到了当第二轮,第三轮流行,甚至到七八轮以后,我们的社会感染率的峰值,肯定是要低得多,也许只有三四成。其绝对数量固然不小,但社会的感受度,适应度都是完全不同的。与之相对的,舆论对疫情的关注也将逐步减少。


最终的结果,久而久之,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长期流行,既没有所谓预警,流行的高潮和低谷的差异也不再明显。除了长期关注疫情的动态,并有专门的渠道获取信息的一些人。大部分人对疫情的变化,将进入两眼一抹黑的状态,也很难做出针对性的变化。当然,随着时间发展,各种药物的供应,医疗资源的准备,也肯定更完善。因此,一般人对疫情,特别是长期疫情,势必要更冷淡。



其实,不止是一般人,过去我们那种几乎整个社会组织围绕着防疫运作的模式也不会再有了。像很多地方,如今新冠疫情的管理已经按照乙类管控,从我们熟悉的卫健逐步移交给疾控和农业农村等对口部门。进入常态化管控以后,所投入的社会资源,管控力度都必然要大大减少。而且,我们也该实事求是地承认,经历了上一轮的超大规模感染后,大众对疾病的恐惧感也好,对疫情防控的配合度也好,还有一些部门在防疫工作上的权威性,都也不像原来那么高了。


所以,过去那种,大家都在同一盘棋上,万众一心,全国高度统一,严格防疫局面不会再有了。如何防疫,将更多是地方政策,乃至个人的选择。这种情形,也更加突出了自己是个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个原则。直白的说,如何做好防疫,甚至要不要防疫,都将更多取决于个人的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是要出现社会分化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日常防疫,其实就是要养成一种特殊的生活习惯。好的生活习惯,是不太容易养成的,就像我们都知道要减肥运动,最终大多数人还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新冠防护则更考验我们的认真程度,容不得放松。凡事说到底,就怕认真二字。像我们之前强调的戴口罩,勤消毒,少聚集,这些不仅仅要坚持做,还要做好。


上一阶段,很多人破防,不完全是因为疫情大流行导致的高病毒载量,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人们避无可避。像一些细节的问题,比如下意识的说话拉口罩,没做好口罩的气密性检查,没有认真清洗的手就接触口鼻,收快递时没有注意消杀,这些生活的小习惯,都需要不断注意和改善。


但我们也要看到好的一面。毕竟在低烈度流行的环境下,病毒的环境污染要减少许多,而我们的防护经验又经过实战的不断锻炼,增强完善了许多。随着时间发展,包括缓解治疗新冠的新型药物,防护的新型喷剂也都会陆续投产。所以,只要大家坚持防护,我们对新冠的预防和治疗都是越来越有办法的。从心态上来说,大家也确实不用过度焦虑。


当然,这种生活习惯上的不同,最终会造成生活态度,社会认知上的不同。新冠的不断流行,势必将使不同人群逐步分化。很显然,较为热衷防疫的人群,不太把新冠不当一回事的人,是存在一定冲突,较难发生密切交集的。


我们实事求是的说,长期根据流行变化,坚持做好防疫,本身也是一笔不小的消费。一个人能一直做好,也说明他在工作,生活上有较大的余裕。更长远看,如果新冠没有被消灭,而是长期流行,这种防疫的选择,最终还会影响一代人的住房规划、择偶、择业、子女就学等方方面面。


也许,一开始只是个人,之后可能是家庭,未来或许是社区,这种分化是迟早要发生的。久而久之,坚持防护的人群,和不注意防护的人群,会分化成不同的人群。说到底,不同的社会阶层相对隔离是一种更彻底的防护。这其实是一种加速,这种各种不同的财富水平,教育水平导致的社会分化,早在新冠还没大流行之前,就已经在我们的社会中日益发生了。新冠的长期流行,也不过是助推了一把。当强调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的同时,其实也等于承认,不同生活水平的人,将享受到不一样的健康、生活条件。


不仅仅是个人,在后新冠时代,不同地方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如今,我们到此都在强调,放开疫情管控是为了全力拼经济。不同的人,对经济和防疫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至少在我看来,长期看,即使国际大环境没有大改善,但我们在新能源,造船等新兴领域的持续赶超局面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除非遭遇不可抗力,否则按照基本的经济规律,这些产业将持续发展。


但相对的传统产业,特别是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密度较大,受外贸影响较大的传统加工产业,是肯定要受到国际经济不景气和疫情长期流行影响的,不要想摆脱客观规律。


于此同时,无论防疫政策如何变化,当前的地方财政,其实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即使进行大放水,土地财政不太可能持续下去。这最终会导致,那些产业发达,特别是高技术走在产业龙头地位的发达制造业地区,当地经济和财政都会持续向好。而那些只能靠土地财政维持的其他地区,则要面临更大,更长期的困难。这种困难,并不会随疫情管控的放松而结束。相反,疫情管控的放松,或者只会造成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


这种拉大,最后会体现在不同地区,乃至一个地区的不同区域内,包括应对新冠疫情在内,公共基础投入,社会管理上的显著差异性。好的和差的,好的和更好的,差的和更差的,一切都将愈发泾渭分明。


过去,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不同理念,生活状态的大多数人来不及分化,都生活在一个差异不大的社会空间里。但这种旧时代的遗存不会一直存在下去。伴随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整体认知的变化,人们对工作,社会,未来的不同态度和不同抉择,由此导致的不同人生道路,生活状态,可能都将日益泾渭分明。


我们刚刚经历了一段困难的时光,我们也享受了一段难得的缓和。但终究,缓和是短暂的。当然,我们也相信,新冠疫情终究将被战胜,希望那一天能更快的到来。不论如何,我们正存在于一个大变革时代的门槛上,疾风暴雨将至,我们都要做好准备。而这种准备,或许就要从戴好口罩,坚持做好自己身边的一点点小事做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潮沉思录(ID:xinchaochensi),作者:刘梦龙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