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utocarweekly (ID:autocarweekly),作者:七号-宋,原文标题:《汽车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它总在不断变好》,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自从汽车出现后,人类触角增长了数千倍,腿着三小时的路程,开车只需二十分钟。但这还不足以让人类满足,汽车仍在进化中。
紧迫议题就有汽车涉水,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而且很多城市的排水系统老化严重,连续数日的大雨就会让汽车动弹不得。
关于在涉水方面,汽车是如何进化的呢?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汽车化身陆地潜水艇的可能性。
为什么汽车防水能力越来越强?
在燃油车时代,我们很难将汽车打造成陆地潜水艇。因为燃油车有进排气系统,一旦进水,轻则动力不畅,重则罢工受损。
而电动汽车不需要呼气吸气,具备了下水的能力。
但需警惕的是,这不代表万事大吉。水无孔不入,一旦对动力电池包以及高压电驱系统造成伤害,短路会烧毁电气件,也可能因为漏电而伤害人,后果会比燃油车进水更严重。
好在工程师同步提高了标准,为预防水侵袭,纯电动车的关键电气件要求做到IPX7防水等级。达到这个等级意味着电气件浸没0.15米~1米距离,30分钟内性能不受影响。
除了零部件防水,一些城市还会出台自己的整车防水标准,比如上海出台了DB31/T634-2012标准。DB31T634-2012参考的是GB/T 18384.3-2001,但条件更加苛刻,涉水深度更深、涉水时间长,车速也更贴近实际用车。
这些标准能否解决日常用车问题,我们可以参考下雨量较大的城市数据。
上海最大日降雨量出现在1991年8月7日,11个区平均小时降雨量为101mm,其中卢湾区小时降雨量达到138mm。这说明新能源汽车如果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大部分涉水都能应对。
为什么说“如果”,是因为以上大部分方法都是推荐性标准,并不是强制执行,如果车企不采纳,也没有法律可以制裁他们。而且要警惕,只踩着国标,零部件防水或许过关,但整车防水可能犯难,因为在2013年湖北武汉黄陂区也同样遭受过特大暴雨袭击,当时雨量已经达到人腰处。根据中国气象局的数据,2022年武汉的平均降水量为818.3毫米,超过了全国平均降水量的两倍以上。
好消息是,车企正在不断提升标准难度。比如即便是危在旦夕的威马,在电池包防水公开测试时,浸泡时间长达到8h,比国标的2h更长;沃尔沃XC40 纯电版干脆用整车浸泡12h的方法验证其整车防水能力,结果证明依然功能正常。
新能源汽车如何实现潜水艇级进化?
工业产品的防水设计有很多相通之处,新能源汽车实现潜水艇级进化,还真与潜水艇有一些理念相通之处。
新能源汽车防水秘诀是善用“阻断术”。
比如高压系统从外向内有三大设计策略。首先是采用了原边密封结构,将高压电极按照一定的角度制作,使其接触的两个电极之间可以有个较容易形成水封的角度;然后采用填充物技术,在引出线或电极出口处填充润滑剂,能有效防止水分进入系统;最后高压系统采用有机绝缘材料,避免因水进入而发生更大伤害。
对于整车而言,则是强调独立防护结构,如今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和车身各自形成密封结构,二者之间通过机械连接即可满足要求。
以上这些手段和潜水艇的防水思路类似。潜水艇为了实现防水的目的,会在尾轴设置多道密封环,环与环之间会被填充空气、润滑油从而达到防水的效果。其舱体也会尽可能组成浑圆的一体化结构,减少被钻空子的几率。
除了这些大维度,一些细节也异曲同工。外露的充电桩、充电口常年遭受雨淋,充电安全一直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关于它的解决办法,新能源行业正在利用压力平衡原理。交流充电桩防水透气解决方案中,在直流或者交流充电桩本体下部设计透气孔,透气孔一般会贴装背胶式充电桩防水透气膜或者充电桩防水透气阀来实现防水透气,它的特点是可以平衡内外压力与应力,降低壳体密封处承受的波动变化的压力。
大家有没有想过,潜艇是怎么解决发射鱼雷或者导弹时的防进水呢?
设计者也是很巧妙地利用了压力,在发射前需要用压缩空气向密闭的发射筒内充气,使筒内的气压与海水的压力相等,打开发射盖时,海水就不会流入发射筒内。
未来有没有可能采用智能防水手段?
从新能源发展看,CTC技术是未来热门,但电池包和车身相互融合,要二者互相配合才能满足密封要求。电池车身一体化后,可能存在的漏水点会增多,未来肯定会是一个重点讨论方向。
虽说阻断术效果很好,但这就像是被动防护,是不是能有更多的方案参与进来呢?
这就和汽车的碰撞安全一样,最早是通过加强车身结构和使用安全带或安全气囊等被动保护,如今主动安全技术加入后,着实又把汽车安全性往更高等级推了一把。
事实上潜水艇都会装备有漏水警告装置,如果某处进水,警告装置会发出警告,船员就能马上进行抢修。这么好用的办法,如果汽车能配上肯定再好不过了。
智能报警系统在近些年还真有企业在尝试。比如小鹏公开了“车辆淹水的报警方法及系统、车辆和可读存储介质”发明专利。
根据摘要来看,该专利可以通过摄像头获取车辆所处水面的图像,并基于对水面图像的处理来判断车辆是否淹水,从而及时发出警报信息,让用户能够实时得知淹水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除了“看”的方法,“摸”也是很好的策略,它的成本更低,也容易布控。
很多大型机房就会采用传感器监测渗水,当水或其它的传导性液体渗漏时,液体碰触到传感器(漏水感应线)导致回路电阻的变化,由专用的测漏控制器将电阻的变化值转换成电流电压值,从而驱动报警电路和继电器电路激活报警。
2021年9月,“涉水深度水位报警”设备就开始在上海公交车上逐步安装,一旦马路积水过深超过公交车身的警戒线,驾驶员仪表盘上立刻会出现警报声,提醒驾驶员立即采取应对措施确保车辆安全。这样的装置已分别在杨高、金高、南汇等三家公交企业安装了311辆、127辆、203辆,总共达641辆纯电动车。
该报警系统在车辆前左、前右、后左、后右部位分别安装4处,涉水报警深度为35cm,一旦积水达到这个深度,驾驶员仪表界面就会出现报警声
结语
经过一百多年发展,汽车进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前我们把它当做交通工具,能用就好,不奢求无所不能。虽然汽车成为陆地潜水艇还为时尚早,但以前不敢蹚的水现在敢了,说不定哪天还真成水陆两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utocarweekly (ID:autocarweekly),作者:七号-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