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叶橙子,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周前我写了篇文章,感慨第一批“天坑专业”受害者已经转行卖烤肠了。
什么会计、建筑、英语、心理、设计……大学时咱们百花齐放,毕业十年又重新在一条小吃街上相遇,我卖淀粉肠、你卖鸡蛋汉堡,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当时我的摆摊思路还受限于小吃领域,文章发出来后经过读者点拨,才发现自己走窄了:
在摆摊界,脆皮烤肠已然是老套的昨日黄花。
真正思维灵泛的年轻人,最近盘算的都是成为街头摆摊中最炫酷的孤寡青蛙。
via @桑尼小阿姨sunny
越来越火、游荡在中国城市街头的卖崽青蛙们,让无数对本职工作或所读专业丧失信念的年轻人,看到了未来的一条可能退路:
“实在不行,我就去街头摆摊卖青蛙,孤寡孤寡孤寡。”
据不完全追溯,青蛙们最早的就职场景是游乐园员工。
他们在欢乐谷里配合着葫芦娃同事,上演着平凡的中华cosplay,兢兢业业地表演《葫芦兄弟》经典桥段,向小朋友们展示着,什么叫做一切罪恶终将被绳之以法。
《葫芦娃》
但没过多久,这套青蛙人偶服就被挖掘出了新的用途——
走街串巷,卖气球青蛙。
不知是哪一位天才前辈,率先想出了穿青蛙玩偶服、卖青蛙气球的赚钱门路,并打响了“不是生活所迫,谁会忍心卖儿卖女”的悲情口号。
从此,天下所有年轻人都看到了自己辞职后致富发家的希望。
最开始,只有一小撮人穿上了青蛙服走街串巷。
相比于正经摆摊卖货,这批青蛙先锋军更像是在玩梗,与其他非人街头生物一起,实践着发疯式的行为艺术。
他们带上自己的霸王龙伙伴,在街头表演新式舞龙,为舞狮团队送去一点小小的震撼。
via @墨羽哥哥
还与雪王互相绑架对方的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
不知道雪王发现了没有,青蛙手里绑架的是他们的亲儿子。
但他们手里绑架的却是一只小乌龟,绑错对象了啊!
青蛙所到之处,皆是围观的人群。
上有80岁老人面色凝重表示不能理解,中有大学生眼中冒出羡慕的精光,下有小孩驻足大喊“妈我想要这个!”
via @滨江一只蛙
令人眼红的围观热度,让许多人开始怀疑其中存在巨大商机,跃跃欲试想成为摆摊的一员,赚笔零花钱。
谁说的建国后不许成精?
现在从北上广到十八线小县城,到处都是成了精的卖崽青蛙精。
via @噜啦啦噜
不用为去哪能碰见卖崽青蛙犯愁,人多的地方都有那抹绿色的身影,只要他们还没被保安赶走。
热闹欢腾的广场舞现场有他们,只是跳的太入迷,完全没发现自家幼崽已经被人类幼崽悄悄顺走。
via @资深情兽
吵架闹事的吃瓜现场有他们,只是看得太入迷,完全忘了自己出门是为了赚钱养家。
青蛙大军可以出现在潮人密集程度百分百的三里屯,夜里十点等到人潮散去,再在街边卸去伪装,准备乘晚班地铁回去。
他们也可以出现在挤满了小吃摊的县城大集,熟练地在三轮车里穿梭,把气球卖给跟着家长来买菜的小孩。
可以看出,县城大集的生意说不定比三里屯更好。
三里屯的青蛙还有青蛙崽没卖完,但县城青蛙已经卖上别人家的娃了。
via @夏天
从卖儿卖女的可怜青蛙,化身为拐卖他人幼崽蛙贩子的,还不在少数。
然而令人难过的是,县城青蛙卖得更多,却未必比三里屯青蛙赚得更多。
因为一只北京闹市的小青蛙可以卖四十块,而在小城市,青蛙气球最多卖15块,还经常被顾客们杀价到12。
麻烦亲身体验过摆摊卖青蛙的朋友,待会记得在评论区分享一下卖娃心得。
这门生意似乎挺玄学,两只青蛙在同一个路口卖娃,却会出现同蛙不同命的情况。
一只生意兴隆,一只尚未开张。
据我观察,相比于传统的街头卖气球生意,青蛙们在卖崽时往往还要另外附赠卖艺服务,这已经是青蛙界的基础操作。
有的青蛙已经习惯于在潜在顾客将目光投向自己的那一刻,就开始搔首弄姿、进入人蛙设。
并在客户提出能不能跳一段舞时,不带犹豫地就开始手舞足蹈,看起来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要求。
毕竟这股“卖儿卖女”的潮流,当初本就是作为搞笑段子在网络走红。
以至于与同行狭路相逢时,青蛙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先斗个舞,进行一番业务交流。
via @孤寡小张
看来准备辞职卖青蛙之前,得先学点舞蹈基本动作。
大学里参加过什么街舞社、健美操队、秧歌队的朋友们有福了,出摊后绝对能登顶行业巅峰。
不得不说作为一门摆摊生意,卖崽青蛙拥有两项核心优势。
一是门槛低,套上玩偶服后谁也认不出谁。
再加上买卖过程中为了维持青蛙人设、不用说人话,直接规避了被熟人看到或听声音认出的风险。
唯一的不便是难以与顾客沟通,你想把呱娃子定价为15一个,可由于青蛙只有四根手指,比划了半天,只能表达出14。
第二大优势,是青蛙们的神情十分微妙。
有一点懵懂无知,有一点疲惫茫然,好像还有一点清澈的愚蠢,你怎么解释似乎都合理。
明明都是一样的两只眼睛一张嘴,可偏偏能看出不同情绪。
迎面遭遇执法人员时,眼睛里是心虚的闪躲。
街头看到卖烤牛蛙的店时,双眼又像是盛满了无措的恐惧。
抢走黑猫警长的武器时,圆溜溜的眼珠子满是小人得志的嘚瑟。
但被保安撒腿猛追时,这卡姿兰大眼睛中只剩下了求生的坚毅。
以及被保安追上、得知对方只是想买只小青蛙时,脸上的坚毅顿时成了“你早说啊”的恼火。
不同地域的卖崽青蛙,还被想象力丰富的网友们品出了不同的人生滋味。
在北京街头的蛙,不知为何带着难以承受房贷车贷重压的辛劳与疲惫。
在上海街头的青蛙则看起来活泼愉悦,正在追寻中生活的乐趣与情调。
via @得闲先森
可有时独自在街边游荡的身影,又透出一丝难以融入车水马龙、精英城市的孤独。
via @野野野野野
西双版纳的青蛙,熟练地应付游客们的镜头,手里卖的是传统的蛙崽子们,而是更适合景区氛围的花环。
via @版纳呱呱乐
而尝试在泰国卖崽的青蛙,生出的蛙崽和国内的都不是一个品种了。
via @七象旅游
不知是因为最近各地气温回暖、更好出门卖货,还是因为这股潮流确确实实已经火遍了全中国。
互联网上各地卖崽青蛙的目击报告,涌现的越来越多。
多到有时会出现两只青蛙抢着推销自己的孩子,争论说自家孩子更好。
多到街头的小摊小贩们已经习惯于他们的存在。
有时过于入戏,一时间忘记了那终究是人不是青蛙精,发现他能对话时惊讶地反问:“你听得懂人话啊?”
然而随着目击报告的变多,卖崽青蛙们的露馅时刻也呈井喷式增长。
有人只是在景区边上随便走走,却不小心目击到小青蛙崽子们的充气,啊不,是生育现场。
被当事蛙严肃警告,不许靠近靠近产房。
via @Ocean洋
也有人见证的是剖腹产现场——玩偶服的裤裆破了,正在当街修补。
其中最悲催的,莫过于见证刚卖完青蛙崽的蛙,昂首阔步走向了吃牛蛙的店。
蛙,你的良心不会痛吗蛙?
很多人刷到那些动辄几十万点赞的青蛙视频后十分心动,恨不得第二天就出门“卖儿卖女”。
脑海中已然浮现了自己靠着卖蛙、日薪过千的美好未来。
当场打开手机搜索青蛙人偶服。
然后,嗯,就没有然后了。
许多人的青蛙致富梦幻想象,在购物软件搜索阶段就破灭了。
因为发现这样一套青蛙人偶服的售价,少则三四百,多则六七百。
不少人只是觉得好玩想图一乐、参与一下,看到玩偶服这么贵,自然打起退堂鼓。
但也有不少真心实意、想靠青蛙摆摊赚点钱的年轻人,咬咬牙为它下了单。
可他们没有料到,每一只努力卖艺的蛙,都可能徘徊于生意破产的边缘。
via @青蛙不是蛤蟆
根据我的搜索,青蛙气球的批发售价在4元到6元不等,卖的比一般气球要贵,或许是因为里头装了小彩灯与电池。
按一只青蛙气球批发价5元、售价15元的计算,得卖上四五十个气球,才能把玩偶服的本钱赚回来。
且根据摆摊前辈们的经验,气球的损耗成本还不低。
有倒霉鬼买回来40个气球、结果有20个漏气,只能火冒三丈地和商家交涉、要求对方补发。
这要是打气过程中不小心打爆了一个,离回本的目标可就又小了一些。
via @暴力蛙
气球爆了还算好的,有的青蛙在围观街头大爷爆爆米花时,衣服直接被冲击着一起爆了。
成本瞬间再加四百,也不知还得卖多少天呱娃子才能赚回来。
via @映象网
作为中国街头的新物种,卖崽青蛙们的行为模式其实大同小异:
他们很少在一个地点停留太久时间,因为经常有人对他们说:“尽快离开,此处不许摆摊”。
他们过马路时经常左看右看、显得非常呆萌可爱,这是因为玩偶服内的视野较窄,必须大幅度扭头才能确认左右安全。
via @成你的一片红叶
有一批蛙的主要收入并非线下卖崽,而是线上直播赚流量,但能成功的很少很少。
不少蛙出摊前和出摊后的状态简直判若两蛙,既是因为推销卖娃很费精力,也是因为一些玩偶服头套的材质低劣、散发异味。
via @深圳顶呱呱
以及无数青蛙们的最终梦想,也是买个小房、有个小家。
有人在夜晚的街头,拍下过一只带着气球狂奔过马路的青蛙玩偶。
他在绿灯转红的最后一刻,终于大步跳到了对面街道,画面其实有些诙谐。
via @蓝桉已遇释槐鸟
可看到这一幕的网友,联想到的却是那个困住了无数大学生、上班族的词——
“上岸。”
在葫芦娃的剧情里,青蛙们是最胆小、最容易吃瘪的小妖怪。
被葫芦娃追,被蛇精训,鳄鱼精一个巴掌就能轻易把他们扇飞。
《葫芦娃》
可到了今天,青蛙早已经不是最惨的。
葫芦娃们站在街头为店铺们提供着开业表演,50的日薪与一份盒饭就能让他们表演一次葫芦娃合体。
孙悟空们因在景点与游客强行合影收费而被警告,东海龙王那讨来的金箍棒、唐僧给缝的虎皮裙,被永久扣留在景区的办公室里。
不少新手青蛙反馈,说自家的娃根本卖不出去。
许多青蛙人偶服被挂上闲置平台,宝妈卖气球失败、大学生创业失败、上班族兼职不成功,简介里透着淡淡的心酸。
可与此同时,每一个二手青蛙服的链接底下,都有着“几人想要”“十几人想要”的购买欲望标志。
一批人的青蛙卖崽事业已宣告破产,而另一批人的卖崽事业才刚刚孵化。
走上街尝试之前,谁也不知道最后能不能卖出去、会不会成功。
你永远猜不到打败你的竞争对手,会是山寨版玲娜贝儿。
还是刚刚从景区合影届转行,也决定卖儿卖女的二师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叶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