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两会报道组,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3年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本届政府的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都有哪些亮点?与以往有哪些不同?经济观察网两会报道组进行逐个解读。
关键词:明显向好、企稳向上
报告原文:经过艰苦努力,当前消费需求、市场流通、工业生产、企业预期等明显向好,经济增长正在企稳向上,我国经济有巨大潜力和发展动力。
经观说:这是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22年时的表述。2022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2.5%,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面临着较大的增长压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经济打响了一场持续时间超过半年的经济企稳之战。
国务院出台了一揽子的经济稳增长政策,货币、财政等多种宏观政策持续发力,这些措施稳住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态势,保住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韧性。
在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尚未明确提出“明显向好”“企稳向上”的判断。
这意味着“明显向好”“企稳向上”是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效果释放,中国经济出现的新变化,也是政策层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的最新判断。
这个判断很重要,因为它可能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诸多宏观政策的现实起点。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报告原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经观说:为什么定5%左右?
此前三年,中国GDP实际增速可谓跌宕起伏。2020-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对GDP增速目标的表述分别为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6%以上、5.5%左右,而实际增长分别为2.3%、8.1%、3%。
此前,一些国际机构对于中国2023年经济增长的预测值多在4%-5%左右;国内机构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则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1%左右。
在2023年1月多地的新春第一会中,主政官员的语气与实际措施已彰显地方政府拼经济的迫切性。此前多位宏观专家也表示,中国经济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和许多有利条件,只是此前多种因素把发展的手脚给束缚了。随着制约因素基本消退,各地必然会全力抓好经济建设,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体现了既积极又稳妥的精神。积极的一面是,目标相比2022年3%的GDP增速有一个明显提升,符合今年经济运行整体提升的基本要求,意味着2023年中国经济回暖向上的态势非常明确。
“稳妥的一面是,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仍面临各种复杂因素,比如三重压力仍比较突出。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今年世界经济衰退迹象还是比较明显。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坚持了底线思维,这样可以更稳妥、可靠地落实全年各项目标。”张立群表示。
要实现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目前看来消费的复苏甚至强势增长最为关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2.8%,而2013—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50%。其中,2021年此数据为65.4%。
关键词:恢复和扩大消费
报告原文: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经观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曾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是2023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并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恢复和扩大消费是当下我国繁荣经济的重要手段。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的恢复。服务消费是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通信服务、大众餐饮、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正在成为消费新热点。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赖阳说,过去几年,生活服务消费因为疫情而受到了较大抑制,如餐饮、旅游、文化、娱乐消费等。但是在2023年一、二月份消费者外出消费规模体量全面恢复增长,消费意愿强烈。在此态势之下,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更多的政策,给经营者们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的支持,如简化经营许可限制、审批限制、信贷融资等支持,帮助经营者更好的恢复经营。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称,恢复和扩大消费市场,根本在于收入,老百姓有钱才会敢花。收入包括现在的收入和未来收入的预期。收入的提升需要稳就业,预期的改善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对未来的信心。
关键词: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报告原文: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经观说:“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政府工作会议定调了2023年货币政策总的取向。
回顾过去几年对于货币政策的表述,2019年提出货币政策“松紧适度”;2020年“更加灵活适度”;2021年“灵活精准,合理适度”;2022年“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
过去五年,央行累计14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的长期流动性超过11万亿元。企业贷款利率由2018年高点的5.60%降至2022年12月的3.97%,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从5.75%降至4.26%。
今年春节后,由于年初信贷投放节奏较快、央行逆回购到期规模较大等因素影响下,资金利率一度快速上行,资金市场出现“紧平衡”。
目前处于经济恢复期,货币政策是否会维持偏松基调?这引发市场关注。有分析人士认为,2023年货币政策回旋的空间有所加大,预计将延续宽信用,为宏观经济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今年或许有降准或降息的空间。
关键词: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报告原文: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成国务院及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之以恒推进触动政府自身利益的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单管理措施比制度建立之初压减64%,将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清单管理。
经观说:这是报告中对于五年来“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表述。最实际地说,经商办企业的个体,需要更为轻松的发展空间,行政审批、证明开具、政务统筹等诸多细项,都是影响经济主体发展的现实因素。
为此,顶层已经在做出努力,数据统计显示,多年来,取消和下放行政许可事项已经达到1000多项,中央政府层面核准投资项目压减90%以上,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从60类减少到10类,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压缩到不超过120个工作日。
商事制度也得以改革推进,例如推行“证照分离”改革,企业开办时间从一个月以上压缩到目前的平均4个工作日以内,实行中小微企业简易注销制度。坚持放管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格落实监管责任,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加强公正监管,规范行使行政裁量权。
对于企业主体来说,未来依旧需要持续公平稳定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公正透明的竞争审查制度,由此,资本才能走向更加健康发展的道路,止住无序扩张的苗头。
关键词: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
报告原文: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 5.5%左右。
经观说:1200万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目标相比2022年的目标增长了100万。但过去三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目标均超额完成——2020-202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分别为1186万、1269万、1206万人。
展望2023年,实现这样的就业增长目标依旧面临多重压力。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再创历史新高,叠加超300万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与外出务工农民工增量,这意味着2023年就业总量的压力仍然存在。
其次,中国经济的走势将深刻影响就业形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测算,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可能在1500万人以上,而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率大概能提供200多万个就业岗位,为实现充分就业,2023年经济增速不能太低。
关键词:赤字率3%
报告原文: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
经观说:相比2022年2.8%的财政赤字预算,今年的财政赤字预算可以看到积极财政的扩张力度。提高赤字率,既可以增加中央财政的调控力度,也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可用财力,对地方政府做好基层三保工作有着很大支持。
关键词:专项债3.8万亿元
报告原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
经观说: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拟安排专项债券3.8万亿元,是历届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项债额度安排的新高,这也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保持必要财政支出强度的精神。
去年12月召开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提到,发挥财政稳投资促消费作用,强化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促进恢复和扩大消费,加力稳定外贸外资,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进一步提高专项债额度,可以扩大政府投资的投资带动作用,更可以支撑疫情之后的经济恢复发展。
关键词: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报告原文:推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统筹推进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改革化险,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加强金融稳定法治建设。
经观说:这是报告对过去五年中推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表述。2023年2月1日,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注册制正式启动。2018年末至今,科创板、创业板与北交所先后试水注册制改革,稳扎稳打并取得有益经验;如今,沪深主板实行注册制成为此次改革的重中之重。
注册制改革,审核注册机制是重点内容。在保持交易所审核、证监会注册的基本架构下,进一步明晰交易所和证监会的职责分工,提高审核注册的效率和可预期性。同时,加强证监会对交易所审核工作的监督指导,切实把好资本市场入口关。
从审批制到核准制、再到注册制改革,A股新股数量愈发充裕。数据显示,2022年,A股IPO发行416起,融资金额5224亿元,为全球新股发行规模最大的市场,沪深交易所IPO融资额稳居全球交易所冠亚军位置。注册制改革助推下,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量突破5000家。
注册制改革的本质是把选择权交给市场,强化市场约束和法治约束。说到底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全面注册制下,企业准入范围得到拓宽,直接融资占比提升,助力资本市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并将企业价值的判断交予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重塑资本市场生态。
关键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报告原文: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企聚焦主责主业优化重组、提质增效。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破除各种隐性壁垒,一视同仁给予政策支持,提振民间投资信心。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
经观说: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再次以政府工作报告的形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说,多种经济主体的活力共同焕发,才能激发整体经济态势的复苏和上扬。
与疫情共生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已经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国企的发展依旧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以及需要长期前瞻的市场风险。
对于国企来说,有效发挥国有经济在优化结构、畅通循环、稳定增长中的作用,是推动国有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和主责主业,有针对性地提前调整结构,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目标之一。
当然,与国企关联密切的民营企业,亦是不能忽视的关键存在。破除各种隐性壁垒,一视同仁给予政策支持,提振民间投资信心,是迫在眉睫的要求。国企和民企的发展,是不能割裂且紧密联系的,2023年,支持国有企业通过项目合作、产业共建、搭建联盟等市场化方式带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都将是可取的选择路径。
关键词: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报告原文: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经观说: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坚定不移发展国有经济,切实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依旧是2023年的不二的选择。
而“完善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又将是撬动国资国企深化改革的关键一环。国有企业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各治理主体不缺位、不越位,不相互替代,不各自为政的格局,将是2023年的国企治理可行方向。
当然,下一步,还需要进一步全面梳理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的短板弱项,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依法落实出资人有限责任,强化企业独立法人地位,健全以企业章程为基础的国有企业内部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同时,民营企业产权和相关企业家权益的保护,亦不容忽视。
对于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来说,未来仍需要更多的扶持与支撑,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更需要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以及宏观政策层面的关切与重视。
关键词: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报告原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继续发挥进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
经观说:国家正将鼓励外资当作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来部署。外资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在中国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特别在一些高科技产业上,中国在国际上处于追赶式的角色,那么外资对先进管理理念、技术和经验的引入尤其重要。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外商直接投资新设立企业数量比上年下降19.2%,外资对中国投资的信心有待加强。
下一步,需要引外资、稳外贸,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更大限度吸引外资。同时,中国应加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参与,加紧亚洲地区的贸易连接,弥合裂缝,加强合作。
关键词: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报告原文: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经观说:二十大报告强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同时也强调,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我国金融业经过一段时期的高速发展,产生和积累了一定的金融风险。近两年相关金融监管部门果断处置高风险企业集团和高风险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对“华信系”、海航集团等资产负债规模大的高风险企业集团进行“精准拆弹”。
同时,经济风险与金融风险相互交织,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问题能否得以防范化解,最终也事关金融风险和金融的稳定发展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是更好地聚焦风险防控,维护了金融稳定安全发展大局,为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安全稳定的良好环境。
针对金融风险,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今年是换届之年,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也备受关注,其中涉及金融监管体制如何改革受到期待。
关键词:14486亿元金融改革历史成本
报告原文:完全化解了本世纪初形成的14486亿元金融改革历史成本。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精准处置一批大型企业集团风险,平稳化解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大型金融机构健康发展,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经观说: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报告首次提到“完全化解了本世纪初形成的14486亿元金融改革历史成本”。
本世纪初,中国对金融体系进行了市场化、国际化改革,多家国有大型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在境内外上市。过去形成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农信社股份制改革等金融机构改革成本,历史成本的核销在2022年完成。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对此表示,这进一步夯实了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财务基础,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
具体央行如何承担成本、核销资金来源等情况,人民银行公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透露:过去人民银行承担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农信社股份制改革等金融机构改革成本,要从历年人民银行的收益中逐年核销。人民银行称,过去十几年,人民银行坚持将部分利润用于消化金融机构改革历史成本,同时在多数年份也向财政上缴利润。
关键词: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
报告原文: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
经观说:在谈及当前面临的挑战时,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房地产市场风险隐患较多。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房地产行业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深度调整,房企频繁爆雷,继而引发一定程度的金融和交付风险。
随着从中央到地方包括金融、财政、行政等各类调控措施的出台,以及经济形势的逐渐企稳,房地产市场开始止住颓势呈现回暖迹象,在这个过程中,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是保护市场供给端火种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形成有效的住房供给,满足合理住房需求,毕竟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定位没有改变,城市化进程还在继续,刚性和改善型需求仍然大量存在,这都有赖于一个平稳发展的房地产业。但是住房市场的供给,不能依赖房地产企业的无序扩张,从近期一系列金融、租赁政策出台的思路看,更加规范的房地产金融政策支持,以及租购并举的供给思路逐渐明晰。
关键词:数字经济
报告原文: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经观说:这是数字经济连续第五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数字经济2017年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19年至2022年更是连续4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相继提出“壮大数字经济”、“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
在两会之前,被视为数字经济顶层设计框架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出炉。在此前的十四五规划中,数字中国也被单独成篇。稳定经济增长,数字经济已经成为重要抓手。
关键词: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
报告原文: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有力促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
经观说:五年来,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自从2019年工业互联网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工业互联网连续5年成为两会热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提出,要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明确了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预计达1.2万亿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工业制造业企业是工业互联网的主体,围绕着工业制造业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其本质活动多是围绕着企业和其生态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和智能化转型。
当前,工业互联网发展迈向纵深发展新阶段,随着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工业互联网将成为我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在全面提速。而作为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路径,工业互联网将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方面持续释放效应。
关键词: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报告原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经观说:2020年之前,以中国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平台经济,凭借独特的商业模式、庞大人口优势、宽松的环境而获得高速增长。但是随着行业监管、反垄断等政策,平台经济的企业经历了一轮市值下跌、业务收缩。
如今国家已对平台经济企业释放明确信号,2023年这些企业将获得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但是如今很多外部条件已经改变,中国的人口红利、用户需求和结构,这些过去支撑平台经济增长的要素发生了变化。下一步,平台经济重新出发,将寻找新的盈利模式、新技术来迭代自身,迎接新的挑战。
关键词:制造业
报告原文: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严格执行环保、质量、安全等法规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开展重点产业强链补链行动。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鼓励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扩大至全部制造业。
经观说: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指出,随着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0.6%、7.9%,数字经济不断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以上。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足之本,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成为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强调国家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数字中国的战略方针,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这给中国工业制造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全球化所塑造的产业格局,在逆全球化导致的供应链重塑下已正重新洗牌,中国产业高端发展的探索正逢其时。
关键词: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报告原文: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经观说:当前,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关键原因是产业链存在短板、关键技术被“卡脖子”、基础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也是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意义所在。
中国制造业的短板环节有芯片、基础软件、新材料等。就芯片来说,目前,中国为改变芯片严重依赖进口的现实,大力投入产业政策和资金,但在发展初期,芯片市场也出现了格局散而小、资源分散、上游设备和材料等核心环节投入不足等问题。
对于半导体等涉及关键核心技术的行业,下一步的关键词是“优质资源”与“合力”,在产业初期泡沫挤出后市场会留下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聚集优质资源,对于能力稍差或规模小的企业,引导其兼并重组,小企业人才和资金回流大企业,有效整合资源,才能形成合力。
关键词: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
报告原文: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
经观说:中国曾在2011年至2020年间开启了一轮找矿突破战略,2023年新一轮找矿行动已经启动。
按照此前自然资源部相关会议中的表述,这一轮找矿突破战略将突出紧缺和大宗战略性矿产,以重要含油气盆地和重点成矿区带为重点,根据地质工作程度分类施策实施勘查找矿;推进相关科技专项,为找矿突破提供支撑;配合做好煤炭、钾盐、铁矿保供工作。
在存量开发上,煤炭等资源的开发力度也有显著增长,2022年中国煤炭产量出现大幅增长、石油产量也达到新高。这些能源的增产无疑在2022年俄乌战争带来的全球能源波动,保证了中国能源的供给。
在目前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下,能源、矿产的保供无疑提升至了显著地位,也保障了经济运行的能源安全基础。从这个角度,要保障中国2023年经济稳中向好的增长,2023年煤炭等能源的产量可能还会保持高位,而诸如锂、镍等一些新兴产业的重要矿产资源,也会有相应的政策、市场动作。
关键词:促进汽车消费
报告原文: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采取减免车辆购置税等措施促进汽车消费,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93.4%
经观说:汽车消费在过去五年和极为重要的2022年里,扮演了稳定社会总体消费的重要角色,有效缓解了需求收缩带来的冲击。
2022年6月1日至12月31日实施的针对30万元以下、2.0升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的政策,对提振汽车消费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延续了2021年的增长态势。其中,2022年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全年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5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五年来)支持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汽车保有量突破3亿辆、增长46.7%。
从产业升级的角度,新能源汽车被视作实现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重大新兴产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2023年,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完全退出,但新能源汽车消费仍旧得到支持。对购置日期在202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内的新能源汽车,继续免征车辆购置税。汽车行业多方预测,2023年新能源汽车仍将以30%-40%左右的增速发展。
关键词: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报告原文: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
经观说:住房保障体系,简单来说,可以分为购房和租房两大方面。
购房方面,在房地产市场企稳的关键阶段,支持刚性和改善型需求的政策指向非常关键,尤其是改善性需求。从政策上看,对刚性需求的支持,包括首付比例、贷款利率等基本达到历史最宽松水平,一二线城市对改善性需求,包括限购、限贷、限售等政策的尺度仍然较为严苛,存在政策改善的空间。
租房方面,当前各地方都在积极推进长租房建设,旨在改善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问题,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也在不断释放,包括公募REITs底层资产扩围到保租房,不动产私募基金试点可用于投资市场化租赁住房,最近央行、银保监会更是为租赁住房开发、建设、运营等多个环节设立了包括开发贷、团体购房贷、经营贷等直接融资产品,以及企业债、担保债、REITs等间接融资工具,力度空前。在诸多政策加持下,租赁市场面貌有望快速一新。
关键词:完善分级诊疗体系
报告原文: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分级诊疗体系。
经观说:报告在回顾“五年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中,提到了完善分级诊疗体系。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巩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成效,2023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到2023年上半年,试点城市完成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网格化布局;到2023年底,基本形成系统集成的配套政策;到2025年,试点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
关键词:集中带量采购降负4000亿
报告原文:推行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 降低费用负担超过4000亿元。
经观说:过去5年,国家推行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降低费用负担超过4000亿元。
2023年,国家医保局将持续扩大药品集采覆盖面,开展第八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并落地实施,适时推进新批次药品集采。到2023年底,每个省份的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数累计达到450种,其中省级集采药品应达到130种,化学药、中成药、生物药均应有所覆盖。
同时扎实推进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按照“一品一策”的原则开展新批次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聚焦心内科、骨科重点产品,指导更多省份推进吻合器、超声刀等普外科耗材集采,继续探索体外诊断试剂集采,各省份至少开展1批省级耗材集采。
关键词: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报告原文: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油料生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经观说:农民增收致富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重要内容,也出现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而在农民增收致富中,农民工群体收入的提升是一个关键。
一号文件中提及要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稳岗倾斜力度,稳定农民工就业。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测预警机制。维护好超龄农民工就业权益。加快完善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制度。加强返乡入乡创业园、农村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等建设。在政府投资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适当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接受经济观察网采访时曾表示,关于农民工就业问题重点要放在解决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上面来。政策扶持应鼓励和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构建农产品、土特产初加工,鼓励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搭建农家乐,精品民宿等,积极发挥农民创业就业的主观能动性,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解决好当地就业问题。同时拓宽和加强乡村公共服务业发展,这也是解决好就业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报告原文: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稳定种粮农民补贴,合理确定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加大对产粮大县奖励力度,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经观说: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是过去五年国家在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方面的重要工作。农业保险作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在保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稳定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生态安全、改进农村社会治理,以及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发挥了重大风险保障作用,特别是随着近两年乡村振兴的发展,农业保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由于国情、民情、农情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因素,我国仍处于农业保险发展的初级阶段,但也在农业保险制度统一、市场秩序规范、健全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实施过程中行业标准执行、产品费率厘定等方面存在等问题,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和各市场参与主体协同推进,不断完善农业保险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中国特色的农业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关键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报告原文: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
经观说:连续几年,职业教育一直是两会中的热点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意味着作为与经济发展密切相连的职业教育在面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中,依然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职业教育作为其中重要抓手,需要瞄准技术变革方向,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值得肯定的是,职业教育在经过几年变革和发展后,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职业院校开办专业与产业需求对接不足等问题,但依然面临着产教融合不够紧密,职业院校放不下“架子”,企业作为重要参与方,参与动力不高,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仍然需要进一步变革和完善的现实性。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部署今年教育工作重点时也强调,职业教育要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促进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构建“一体两翼”工作格局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升级。相信随着改革重心不断向产教融合方向发展,以往职业教育存在的办学质量不高,社会认可度较低,与产业融合度不够紧密的沉疴将得到改变。
关键词:推进高等教育创新
报告原文: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
经观说:教育在二十大报告中首次与科技、人才三者单独被列为专项论述,进一步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在新的阶段,高等教育作为支撑引领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抓手,也意味着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上不断创新,能够全面匹配培养时代新人的新任务。
近几年,政策不断喊话“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表示,着力发展支撑引领国家战略实施的高等教育。因此,高校在人才体系培养上要瞄准“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要求,培养出一批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及能够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承担重任的青年人才。
关键词:生育支持
报告原文: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经观说:2022年是中国历史上首个人口自然负增长年,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了85万人。伴随着总体人口负增长的是近几年出生率持续下滑,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出生人口相比2021年减少106万,出生率下降了0.75‰。
2022年7月,国家卫健委等17部门曾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优生优育服务、普惠托育、生育休假及待遇保障、住房税收、就业环境等方面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目前来看,各地方政府积极落实了延长生育假期、发放育儿补贴等措施。近期,深圳、杭州等多个城市都提出要为当地家庭发放育儿补贴,杭州面向三孩家庭一次性补助2万元。但在普惠托育、住房税收等方面许多地方政策还缺乏实质性表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房莉杰曾对经济观察网表示,这或许与地方政府财政吃紧有关。新的一年随着经济环境向好,或有更完善、更有力的生育支持政策落地。
关键词:加强养老服务保障
报告原文: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经观说:过去五年,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2022年年末全国 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53亿人、2.38亿人、2.91亿人。
去年,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最为关注的是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即个人养老金的建立。2022年中国正式启动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标志着中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去年年底,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先行城市和地区启动实施。实施3个月以来,参加人数已经达到2817万人。
展望2023年个人养老金的变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于3月2日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推进有政策优惠支持、产品多样选择和服务更加便捷等三个特点。目前,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上,在缴费阶段,缴费金额享受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投资收益不征税,领取时按3%较低税率征税。目前,每年缴费上限是12000元,以后会适时调整缴费上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两会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