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影之后,连听歌都要倍速播放了?
2023-03-08 08:23

继电影之后,连听歌都要倍速播放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哎呀音乐 (ID:iyamusic),作者:高司令,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假如你用磁带听过歌,一定曾被倍速后夸张升调的人声逗笑过,后来,国内外音乐人都曾将这种效果用在Demo或正式作品中,比如Kanye West的“花栗鼠声效”,以及卢广仲的多首Demo。


但万万没想到,这种“图一乐”的声效,在今天居然成了音乐的流量密码。


国外媒体将这类歌曲统称为加速音乐(Sped Up),顾名思义,就是将原曲加速一倍以上,人声呈现出类似磁带加速的效果。


加速音乐有多火?它是年轻的短视频用户心目中的王道BGM,在海外流媒体上,有的加速版本甚至比原曲的播放量还要高,Spotify为其专门开设了歌单,平均每月有1200万人收听。



只听说过电影、电视剧用倍速观看,难道音乐,也要用倍速来听了?


加速歌曲,原本只是一种亚文化


加速歌曲,原本是一种潜藏于网络深处的亚文化,其原型是21世纪初挪威音乐二人组Nightcore开创的同名曲风。


2002年,挪威小伙Thomas S. Nilsen和Steffen Ojala Soderholm在著名的极光观赏城市Alta上高中。某天,学校布置了音乐创作的作业,两人一聊,发现想到一块去了:那就是做一首当时欧洲最流行的快乐硬核(Happy Hardcore)风格的舞曲。


他们用软件将快乐硬核舞曲的节奏加速到170BPM,再将人声失真,结果发现异常带感,竟然做了一整张专辑的歌曲,还拿下了A+的成绩。


‍不过,毕竟只是学生作业,他们并没有把这些作品当回事,只是刻了一份实体碟送给亲朋好友,在网上以Nightcore的名义,留了一个备份作为纪念,就继续过生活去了。


到了2011年,Thomas和Steffen已经成家立业,回忆起高中还干过这么件有趣的事,就打算到网上看看歌还在不在,结果这一查,把两人都吓了一跳:


歌不仅还在,还被有心人上传到了Youtube,成为热门视频,更加没想到的是,许多人模仿他们的制作手法加速电子舞曲,并用“Nightcore”来形容这一风格。这些视频全部采用二次元人物作为封面,播放量十分可观。



网上还有人建立了名为Nightcoreuniverse.net的论坛,鼓励爱好者创作属于自己的Nightcore音乐,可见,Nightcore已经成为备受年轻人喜爱的亚文化。


后来,Nightcore风格还出现在主流的Hip hop和风头正劲的Hyperpop音乐中。


Hip hop的采样手法——Chipmunk Soul(花栗鼠灵魂),指的是将采样的经典灵魂乐的人声升调至一种失真、滑稽的效果,因酷似动画片《Alvin und die Chipmunks》里某个角色的声音,故得此名称,后于Jay-Z、Kanye West等歌手的作品中被反复使用。


虽然Chipmunk Soul与Nightcore并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但两者相似的人声效果,无疑给大众提前注射了审美上的预防针。


Hyperpop是近年来以特立独行和融合各种电子、前卫音乐元素而崛起的风格,以P.G Music的制作人集体为核心,与Charli XCX、Sophie等音乐人合作出一批兼具实验和流行度的作品。


P.G Music的制作人Danny L Harle表示,Hyperpop绝对受到了Nightcore的影响,“Nightcore是第一批诞生在互联网的音乐场景之一,完全是虚拟的。”在其2021年发行的个专《Harlecore》中,除了专辑名外,许多首歌也都含有Nightcore的元素。


《Harlecore》,2021


然而,无论是Hip-hop和Hyperpop,对于Nightcore元素大都只是局部的引用,听众也偏向于认为,这是创作者的艺术创作手法。


但2022年在国外短视频平台上流行的“加速歌曲”,几乎是对Nightcore的复刻,建立在对原曲简单粗暴的加速之上,而铺天盖地般的出现频率,更导致不同意见的群体在网上争执不休。


年轻人为何沉迷加速歌曲?


TikTok上第一首爆火的加速歌曲是什么,如今已经不可考,但用户们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使用加速歌曲作为BGM的跳舞、卡点、对口型视频,不仅更容易被刷到,而且点赞量还异常地高。


目前,带有#spedup 标签的视频播放量达到了惊人的172亿,即便是#nightcore 标签,播放量也有138亿。



如果你是专门制作加速歌曲的博主,几首热门配乐足以让你收获一大波粉丝的关注,比如@spxedupsongs这个账号,在TikTok上累计有500万名粉丝。



一首加速歌曲在TikTok上爆火,原曲往往也会跟着一同走红,甚至登上排行榜,即使这首歌是大众眼中的“冷门作品”。


Thundercat,与Kendrick Lamar等嘻哈歌手合作紧密的黑人贝斯手,在大众眼里是妥妥的小众艺人,但其歌曲《Them Change》被人制作加速版在TikTok使用后,迅速爆红,原版还进入Billboard排行榜,成为Thundercat第一首上榜歌曲。目前,《Them Change》在Spotify的播放量达到2亿多次。


一般来说,一首歌发行时若是没有赢得多少喝彩,经过时间的流逝只会更加沉寂,但加速歌曲拥有令这类老歌起死回生的魔力。


在Lady Gaga2011年的专辑《Born This Way》中,有一首名为《Bloody Mary》的Side Track,这首从未进入排行榜的歌曲,一直以来只属于歌迷们的心头爱。


然而到了2022年,TikTok上有人将它的加速版作为热门奇幻美剧《星期三》中一段舞蹈片段的配乐,结果一炮而红,令这首已有11岁高龄的歌曲破天荒地闯入Billboard排行榜,Lady Gaga更是专门拍了一条模仿跳舞的短视频庆祝。


眼见加速歌曲的魔力如此惊人,一向精打细算的唱片公司们坐不住了。


在刚刚结束的格莱美上荣获最佳另类R&B专辑的Steve Lacy,其获奖专辑中的歌曲《Bad Habit》在去年火遍全球,TikTok用户功不可没,总共有43万个短视频的BGM使用了这首歌的加速版本。


面对短视频平台上形形色色的非官方混音版,Steve Lacy所在的唱片公司非但没有以版权问题出手制止,反而在流媒体上抢先推出了“官方加速版”,收获了3000多万次播放,《Bad Habit》原曲也一举登上Billboard排行榜首位。


如今,“官方加速版”已经成为唱片公司推广单曲的一大利器。比如R&B女歌手SZA的《Kill Bill》,其官方加速版被110多万个TikTok视频使用,原版则获得惊人的4亿次播放,位居SZA所有歌曲播放量之最。


加速版“带飞”原曲的能力不容置疑,但令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些加速歌曲的播放量甚至超过了原版。


美国独立乐团Cafune于2021年发行的专辑中,有一首名为《Tek It》的单曲,在次年的TikTok上凭借加速版本大热,打开这支乐队的Spotify主页你会发现,《Tek It》的加速版播放量已经与原曲拉开了不小的差距。



所以,原本属于亚文化圈地自萌的加速歌曲,为何在2022年摇身一变,成为能够引起业界震动的音乐现象了?


首先,毫无疑问与TikTok对于音乐行业巨大的影响力有关。


早在2021年,TikTok便已宣布其月活用户超过10亿,这一数字是Spotify的3倍。而在音乐影响力上,TikTok更是力压这一海外流媒体巨头。


根据《TikTok 2021年度音乐报告》,2021年TikTok上约有430首歌曲的播放量超过10亿次,有超过175首歌曲登上了Billboard排行榜,同时还有70多位“野生音乐人”与三大唱片公司签约。


为了构建更大的音乐场景,TikTok鼓励用户对原曲进行混音、二创,用官方的话来说就是:“TikTok的核心是相信任何人都可以把声音、趋势或文化时刻翻出来,重新混合,并与他人合作,创造出完全原创和娱乐的东西。”


因此制作门槛较低的“变速”便成了平台力推的途径。


其次,据去年一项调查显示,美国有63%的青少年每周都使用TikTok。而加速歌曲符合如今年轻人追求快节奏、强刺激的听觉习惯。


正如国内诟病的“抖音神曲”,其吸引人的核心主要在于洗脑的旋律、戳中心坎的歌词,TikTok上的热门歌曲虽然制作水平大大超越国内,但其走红的逻辑同样离不开这两点。


以2021年在TikTok上爆火的歌曲《abcdefu》为例,除了朗朗上口的旋律外,其切中青少年恋爱心事、用大白话直抒胸臆的歌词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TikTok上有各种各样的变速版本,但加速版的播放量始终遥遥领先,原因就在于,加速歌曲能够在短短的15秒、30秒的短视频中迸发出最为强烈的情绪,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因此,网友们对于加速歌曲有极端不同的看法,一方坚定地认为,加速歌曲比原版听起来更好、更震撼,希望所有歌曲发行时都附带一版加速版。




另一方则认为加速歌曲是糟粕、是对原版歌曲的亵渎,巴不得这种音乐立刻从地球上消失。




但无论你支持不支持,这样的潮流似乎都是无法逆转的结果。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出了“媒介即认识论”的观点,他认为,媒介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思维方式。将这一观点代入音乐也是如此,聆听音乐的媒介会改变我们感知音乐的方式。


以黑胶、CD为收听媒介的时代,我们逛唱片店买专辑,仔细聆听专辑里的每一首歌曲,寻找隐藏在音乐里的细枝末节,关注专辑的整体概念。


到了以MP3、流媒体为收听媒介的时代,我们逐渐不再以专辑为单位聆听歌曲,同时失去了自己寻找音乐的能力,求助于智能推荐和各种歌单。


到了以短视频应用为收听媒介的时代,我们再也听不进时长超过5分钟,节奏复杂、旋律蜿蜒的歌曲,我们要求歌曲“所听即高潮”,如同刷到的每一个博人眼球的短视频一般。


潮流已经滚滚而来,这将是留给每一位听众、每一位艺术家的时代难题——


阿黛尔采访截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哎呀音乐 (ID:iyamusic),作者:高司令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