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罗一,头图来自:《今日宜加油》
过去,在听到公司老板们要求员工“24小时心系工作”的PUA时,桀骜不驯的打工人只会发出一声不屑的冷笑。
只要下班跑得快,工作就能say goodbye。
可没想到随着工作大摇大摆地入侵了生活,想真正“下班”越来越难了。
@王瑞
这几天有位网友发帖吐槽,自己想问家附近的馒头店开了没,却脱口而出“馒头恢复运营了吗”。
同事A生了小孩,闲聊时同事B来了一句:
“他家新增一个小孩。”
这种工作用词放在日常生活里真是相当炸裂的。
告诉服务员“update”菜单、出去玩让朋友“确定排期”、和装修师傅“对接一下进度”,评论区挤满了语言系统混乱的天选打工人。
肉体下班了,工作上受到的摧残依然像后遗症一样持续绑架着大脑,一张嘴,就现出社畜兢兢业业的原型。
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隐藏的,贫穷、爱,和受过“工伤”。
工作语言后遗症,我愿称之为2023年打工人难以治愈的新型绝症。
一、“那个词儿怎么说来着?”
在非母语环境里待久了,人就容易忘记该怎么用母语表达。
被工作占据心神的打工人也一样,大脑里一旦挤满了工作术语,生活用词就被抛之脑后。
而突兀出现在日常闲聊里的工作词,就像不小心挤进一对情侣之间的我——
无害,但实在奇怪。
博主@理查背栗子 的家人之前在某宝下单了一款按摩椅,却迟迟没送到。
周末回家母亲提到这件事的时候,她一边回工作消息一边嘱咐:
“快递交付了吗,你找客服跟催一下进度。”
和妈妈的温馨聊天,一下子变成了上司给下属安排工作。
也难怪家人发出灵魂质问:
工作久了,你怎么就不会说人话了?
《今日宜加油》
被提醒之后她才开始反思,工作语言在自己的词库里根深蒂固,已经挤占了很多日常词。
其实在词库混乱这方面,大学生们的经验不见得比工作党少。
毕竟工作党至少有名义上的上下班时间,“科研狗”们泡实验室的日常,才是一种工作与生活的极致融合。
果粒橙上层叫成“上清液”,洗餐具倒水的玩意儿是“废液缸”,衣服没甩干叫“忘记离心”,随手关灯是“记得避光”。
甭管是外食散心还是回宿舍休息,几个词儿一出,只能让人想起来明天还得继续做苦工。
有人评价这是当代年轻人语言的匮乏、教育的失败。
但要我说,工作语言后遗症这事还真和文化水平没一点儿关系。
只要听过教计算机的大学教授在课堂上说,“同学们平时要和老师多多交互”就知道。
工作语言后遗症,最大的特点就是人人平等。
用错了词,不仅影响沟通,有时候还会闹出大笑话。
有位网友在食品行业工作,室友感冒了,本来想问是不是冷热交替感冒的,结果脱口而出:
“可能是你反复冻融。”
分析得好,下次不许分析了。
社交平台截图
牙科诊所也是危险场景,某位HR去问诊,直接给医生来了一句:“上回没拔的智齿还base在嘴里”。
诊室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徒留本人追悔莫及。
这位兄弟的惊天发言至今还在该牙科诊所当段子传诵。
还有人是外企员工,头发乱了打算重新扎,竟然脱口而出:
“我要re扎一下。”
不好评价,但学中文的和学英文的都沉默了。
甚至前阵子去雍和宫上香,我和朋友都在茫茫人海中听到这样一段对话:
“偏殿是什么菩萨?”
“是一些垂直细分领域的菩萨。”
乍一听没什么问题,仔细想想哪儿都不对劲。
大概二十一世纪酒香也怕巷子深,再灵的菩萨也得学点市场营销。
如果只当笑话听还罢了,但有时候生活里突然插进来工作名词,确实相当煞风景。
有个女孩过年相亲,对方自我介绍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有些关于我的信息可能要先和你披露一下”,浪漫气氛荡然无存。
建国之后不许成精,怀疑这人的本体是上市公司,建议严查。
不过这种语言系统错乱,冥冥之中也点出了相亲的本质。
毕竟相亲场如商场,双方得多花点心思尽调,才能确认是否并购重组、经营婚姻。
程序员大树周末和女朋友看外文电影,本来差点看睡着,却被台词里一句振聋发聩的“kiss”吓醒。
他还以为有人报了个case,一边骂骂咧咧坐起来,一边准备摸电脑修bug。
而且听错“kiss”和“case”的受害者还不止一个。
@momo
大概在程序员词库里,的确没有kiss这种浪漫词汇存在的余地。
印象中上一波吐槽工作词汇的时候,指向的还是互联网大厂黑话。
当时批评的是它过高的语言壁垒和无意义的冗余,在工作过程中造成了很多麻烦。
《张卫国的夏天》,我听大厂黑话的表情如图
说实在的,对于我这种一辈子没进过大厂的人而言,看大厂员工吐槽黑话就像live house挤最后一排、凑热闹站最外一圈,主打一个他们的热闹与我无关。
但工作语言后遗症可不太一样。
这玩意儿着实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困扰,打工人身上人人皆有的“工伤”。
二、“一张嘴,十里八乡都知道我是乙方”
偶尔想不起来日常用语,不得已用工作词汇替代,其实还算轻症。
当工作场合的整套话术和语气都已经被牢牢绑定在生活场景中,那才是真正的病入膏肓。
严重一点儿的打工人,一旦进入特定场景,仿佛不用大脑思考,脊髓就能无条件反射,输出一套完整的工作模式。
有些行业就是这类工作语言后遗症的“重症监护区”。
当了三年客服的小鱼,本来打算硬气一点投诉快递站,接起电话却自动进入了服务模式。
不仅语气全程恭恭敬敬,挂电话之前还顺嘴来了一句“好的,祝您生活愉快,再见”。
确认过眼神,你是同行的人。
张口就叫陌生人“亲亲”的自来熟,或许不是个性轻浮,只是受了工伤的淘宝客服。
主播更是一种让语言模式加速异化的职业。
Rena在某购物软件当主播,一天要在互联网以主播模式说好几个小时的话。
面对面交流反而还好,一旦打开视频或者文字聊天,她就像感知到网络启动的机器人,不由自主地换上主播语气。
图源:Rena
有些主播甚至日常说话,也会把所有可能被直播平台限流的词自我屏蔽。
直播的时候会把“水貂绒”说成“某水某貂某绒”就算了,生活中也把各种名词用“某”字打码,一副语言系统要和工作同归于尽的架势。
@李梨梨
销售行业也没好到哪去。
博主@阿颜 和男朋友都是销售,俩人谈恋爱竟然习惯性以“您”相称。
优秀的夫妻是相敬如宾,他俩像是真把彼此当陌生嘉宾。
@阿颜
最惨的还是幼教老师,一丢脸就容易丢一次大的。
有网友当了幼教之后,教小孩的口诀和语气差点变成了脊髓反射,经常比大脑还略快一步。
有次看电影,前排的两个观众一直在说话,她条件反射靠上去说了一句“小嘴巴,闭起来”,还在嘴跟前比了个拉上拉链的姿势。
在黑暗的电影院里,她从来没有逃得这么快过。
除了个别行业,深有同感的还有另一个庞大的群体:太乙真人。
如果说话语气傲慢,来当乙方吧;如果性格不够谦逊,来当乙方吧;如果需要磨练耐心,来当乙方吧。
过去的一年,你一共回复了1857条“好滴,没问题”、725次“好嘞”和246次“嗯呢”,获得了“百乙百顺”称号;
这一年,你一共用了18762个“哈”,“还得听听王总的意见哈”“会议室订好了哈”是你最喜欢说的两句话。
有人好不容易当了甲方,也常常被乙方人格占据了人性主导权。不得不在互联网求助,怎么当甲方才能显得不卑微。
可惜当过乙方这种事,按住键盘,也会从嘴巴里跑出来。
打工是一种心态,打工人是一种生活方式。
当朋友转发搞笑视频,你的第一反应是回复“收到”“11”,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别以为不是特定行业也不当乙方,就能逃过一劫。
有网友假期和部门同事们组了剧本杀局,结束之后却苦着一张脸。
因为一坐在集中讨论的大圆桌面前,所有人就不由自主地进入了开会模式。
玩家们左一句“这个点在故事里反复出现,就是为了强化认知”,右一句“大家尽量协同输出,加速我们的故事还原进程”。
时间线要同步、线索要对接、信息量要拉齐、故事线要盘活。
在leader最后投票前开始盘“底层逻辑”的时候,他差点忍不住揭竿而起。
好不容易放松一下,结果只是换了个地方接着开会。
别逼我在最快乐的时候骂你!
几年的线上办公,让工作无声无息地入侵了生活各处。
传统的定时工作制被逐渐分解,原本局限于固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工作,开始全方位弥散进个体的生活。
微信要24小时待命,下班时间也有人发来各种工作文件,打工人大脑里的“工作模式”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运转。
离谱到即使肉体远离职场,可一进入某个场景,工作的大脑就会突然激活。
就像一台尝试同时运行windows和ios系统的笔记本电脑。
再这样下去,系统真的快要崩溃了。
三、“这日子过不下去了”
自嘲归自嘲。其实已经有不少年轻人警惕地意识到,自己的语言表达被工作操控了。
工作和生活毕竟发生在同一个次元,语境偶尔的混乱不足为奇。
但不寻常的是,这是一次工作语境对生活语境的单方面入侵。
没有人会在工作文件里写“唉呀妈呀”,但是不少人开始在生活里给朋友家人回复“好的收到”。
这也意味着工作和生活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想要抛开工作彻彻底底地休息,越来越难了。
想要好好生活的年轻人,正在尝试划清界限、做出反击。
一度很火的#上班下班两幅面孔#的话题,就是打工人通过外形为两种生活做出的分割。
每天上班随手一套蓬头垢面,下班累得瘫倒只穿睡衣,年轻人惊觉自己衣柜里的漂亮衣服已经好久没见天日了。
于是厂妹变亚比美女、“卖保险的”变炸街潮男,大家纷纷强调起自己上下班的差异化打扮。
虽然这点工资不配精致打扮,但下班的快乐时间必须要盛装出场。
短视频平台甚至有不少博主,教网友怎么同一套衣服穿出上班下班两种风格,实在是抓住了年轻人的痛点。
也有人试过一下班就把微信头像换成黑白灰,高调宣布自己已经下线。
他们尝试手动找回QQ最实用的功能,给微信程序员一点小小的文艺复兴震撼。
可惜微信头像更换的反应速度相当迟滞,拖垮了人类智慧广泛应用的脚步。
也有网友大力推荐下班就换电脑屏保,把自己的电脑屏保换上“下班勿扰”之类的文字,以沉默的怒吼反抗赛博加班。
不过这种方式,等同于把命运交给了同事们的良心。
遇上真正的卷王,把头像换成离职通知书也没用。
还有戏精发明了妈宝、家教严的人设。
下班不回消息是“妈妈不让在家玩手机”,休息日团建提前跑路是“家里人要求九点前回家”。
用强权对抗强权,让威严家长大战恐怖上司。听起来不错,就是敢于尝试者寥寥。
去年,美国人甚至拍了一部叫《人生切割术》的科幻剧。
《人生切割术》
苦工作入侵生活久矣的现代人,甚至开始想象接受一次手术,把工作人格和日常人格彻底切割开,让他们只拥有自己的人格记忆。
这样工作的时候能认真工作,日常生活也能不被干扰。
可惜,听这部片子的另一个名号“社畜恐怖片”,就知道这种方式行不通。
但做出这些尝试的打工人,也未必就是期待它有多好的效果。
慢慢来嘛,没法一口气给灵魂松绑,至少别变成《摩登时代》里被异化成流水线机器的卓别林,把工友的鼻子都当螺丝拧。
《今日宜加油》
不愿意再“睁眼上班、闭眼下班”地浑浑噩噩度日,年轻人正在尝试凝视、探索和重启自己的生活。
毕竟生活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才是为了让自己能更好地生活。
接下来,他们正要去过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春天。
下班!
《过春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