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思想的生活》:智识生活如何滋养我们的内在世界

主理人:
作者:泽娜·希茨

作者在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接受古典学和古代哲学教育,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古代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麦吉尔大学、奥本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任职,现任教于圣约翰学院。

希茨因在人文领域中展现出非凡的潜力,荣获2020年度希特奖,该奖是美国备受青睐的人文学科荣誉,旨在奖励在人文领域做出贡献和成就的新星。

智识生活是什么?

 

它能为我们带来哪些方面的益处?

 

普通人如何过上一种富有思想的智识生活?

 

在这个浮躁功利的时代,人人都奔波忙碌,几乎每种事物和每个人做事的价值都以“有用与否”这个尺度来衡量。久而久之,人变成了工具,工作毫无意义,生活疲惫无着。哪里可以寻得持久的快乐、内心的笃定以及人格的庇护?

 

在希茨看来,智识生活可以培育人的内在价值,找回人之为人的尊严,重启自由思考的能力。很少有体验能像智识生活那样让人备感充实,而这种智识生活来源于纯粹的学习、必要的闲暇以及沉思。

 

希茨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遵循一种始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辨传统,通过文学、图像、故事和案例来展示她眼中真正的智识生活是什么样子。她以令人振奋的典范为向导,身体力行地投入当地社群的集体中,亲身验证智识生活在不同阶层践行的可能性。她意识到,学习是普通人就能做到的高级活动,以学习为目的的智识活动能够滋养人的内心生活,创造幸福价值。

 

她带领我们回眺人类过往的精神高度,思考现代人所面临的种种困惑:学习是如何被追名逐利所腐蚀的?智识生活对个人的幸福和人类社会的繁荣有何种作用?在人类遭受的苦难和不公向我们提出的要求面前,人文学科又该如何发挥其“无用之用”的力量?

 

智识生活让人遁入内在的静修空间,又通往超越自我的现实。往复其间,我们得以记住自己本来的模样,仍对前路抱有迷人想象;也会对窗外的小鸟好奇,对浩瀚的星空生畏。如此,浪漫重新降临。

 

这本书提出的问题还是很有意思的——没有功利性目的的智识生活为何是重要的。

 

这能解释一些人的行为,比如为什么有人会在本职工作之外潜心于一件既与工作无关也不能带来声名利禄的研究工作;也或许能启发大家找到更有意义的事情来打发时光,不再沉迷于短视频或者游戏。

 

作者成长于一个智识生活氛围浓厚的家庭,虽然父母并不是学术界的专业研究者,她自己则在成年后顺利进入学术界,并且把出人头地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目标;但她很快就经历了某种“存在危机”,看不到学术工作的意义,于是她选择了一种远离智识的体力工作,而且是志愿性质的,以团队合作的形式才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此后她才真正意识到传道授业解惑是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整本书作者都在试图论证“智识生活若要为人类带来好处,它事实上就必须不再考虑经济利益或社会和政治效益”。

 

 

作者在书中也说出了一些青年学者可能面临的情况:“我们都认为读书对生活很重要,但是我们对生活知之甚少,因此我们对生活的认真思考在成熟的人听起来必定很可笑……我们喜欢洞察的感觉,却缺乏实际体会。”

 

所有智识生活,无论最终变得多么繁杂,起初都源自日常生活背后的人性问题。 

 

如果文学、哲学、数学或自然的本质与普通人的利益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理解世界的方式根本没有任何关系,那么更高层次的学习研究就毫无意义。

 

任何追求美好人类生活的人都能从广泛和深入的学习中受益。人们也无须在大学工作或者必须上了大学才能培养严肃认真的美德。我们对生活中最根本要素的热切渴望是由理想志向推动的,是依靠想象我们渴望拥有的人类生活方式促成的。

 

职场10000小时理论践行者

你若有颗种子,便能期待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