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这个古老名词一直被用来指代一片拥有灿烂文明的土地。它位于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横跨东西方文明的交界线,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几千年来,叙利亚先后成为亚述、埃及、波斯、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周边强权相互竞逐和交流的舞台,无数的军人、教士、商人、游牧者、冒险家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战争与和平的史诗。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叙利亚破碎而脆弱的社会底色。
19世纪,随着奥斯曼帝国的逐渐衰弱,叙利亚再次受到了帝国和地方权力交叉的冲击。无论是地方精英的统治,还是来自埃及的干涉,都轮番打破了这里原本就十分脆弱的权力平衡。
一战后,一个独立的、立宪的阿拉伯叙利亚王国从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中崛起。然而欧洲列强的介入,使得独立和宪政的梦想最终破灭。伴随着争取国家独立的斗争,这片本就是被拼凑起来的土地,最终在二战后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实体,实现了从叙利亚地区到叙利亚国家的转变。
然而独立后的叙利亚仍频繁发生暴力冲突,因为这片支离破碎的土地始终无法形成统一的认同。社会、地理、政治和民族的分歧,最终导致军人掌握了政治话语权。迈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这个国家再次产生裂痕,暴力与冲突成为叙利亚人挥之不去的梦魇。
本书的作者马修·雷伊将目光聚焦于叙利亚在1780—2013年之间的历史,探究了造成她破碎而脆弱现状的历史根源。
这是一部有关叙利亚的史诗般的历史书,作者詹姆斯·A. 赖利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研究叙利亚。
本书以英语、法语、阿拉伯语的近代史史料为基础,首次将叙利亚过去五个世纪错综复杂的历史完整、简洁、优雅地描绘出来。作者詹姆斯·A. 赖利通过对叙利亚不同阶层人群的研究,探索了奥斯曼帝国、埃及和法国在叙利亚统治期间的历史和叙利亚形成独立国家的全过程,以及2000年以来叙利亚爆发的内战和混乱。
书中展示了将叙利亚人联系起来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也揭露了将叙利亚人撕裂的种种诱因。
处于中东肥沃新月核心地带和盛产玫瑰的天堂之国——叙利亚,是早期中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
天堂越美,引来的觊觎者就越多。冷战时期,叙利亚一直是美俄在中东地区争夺的重要对象,也是中东问题的核心之一,始终处在欧美的制裁与威胁之中,并成为阿以中东问题的主要国家之一,长期与以色列处于战争状态。
在“阿拉伯之春”的大潮席卷之下,叙利亚爆发了内战,并很快吸引了众多地区国家的参与,美俄等大国也纷纷卷入,尤其是邪恶的“伊斯兰国”恐怖组织乘乱崛起,给叙利亚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叙利亚战争是冷战结束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最复杂、最血腥、卷入国家*多的战争,堪称二十一世纪的“微型世界战争”,至今还没有彻底停息的迹象。而现代新媒体的全方位推送,更向人们展示了这场战争的残酷与血腥真实。长期的大规模战乱是叙利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也使我们这些身处和平环境下的人难以想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奥斯曼时代的叙利亚民族主义高涨,各种民族主义组织竞相出现,登上政治舞台。
本书以1918—1920年费萨尔统治叙利亚时期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为背景,解析了两个有着不同体制框架的共同体,一方是阿拉伯政府、法塔特和阿拉伯俱乐部,另一方是人民委员会及其盟友。
作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从它们各自的话语所表达的民族主义方向、价值观、愿景,对它们所举办的仪式、游行活动进行具体分析比较。
作者认为,无论是阿拉伯俱乐部还是法塔特,在结构或意识形态上都没有做好准备来领导或引导代表叙利亚民众利益的大众政治。
与之相比,人民委员会不仅在组织和功能上独立于阿拉伯政府,而且其结构反映并具象化了叙利亚城市政治权威不断变化的性质,其主张和选举制度在民众中更具有代表性,赋予了新的民族主义领导阶层权力,以往被排除在民族主义政治外的人开始在叙利亚的政治和公共活动中发挥中心作用,民族主义政治首次成为一种叙利亚地区的大众现象,今天仍在继续影响着这里的政治和社会。
这是一本轻松愉快的流水账,在如今中东战火纷飞的背景下阅读,有点唏嘘。
1930年,命运安排年轻的考古学家马克斯•马洛万和当时已负盛名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相识,但阿加莎的名气并未阻碍她分担丈夫的工作。她参与了马克斯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每一场发掘,与他同甘共苦,在考古学家遭遇的各种灾难事件中不断筛取笑料。她爱她的丈夫,对考古有着浓厚的兴趣,当朋友问起她的异乡生活时,她决定用这部轻松的游记来告诉他们答案。
本书初版于1946年,描绘了考古旅途中的艰辛和乐趣,从中能体会阿加莎独具的魅力,同时也能找到《古墓之谜》和《死亡约会》的影子。
这不是本专门论叙利亚的书,之所以推荐它,是因为它给了我们一个分析地缘冲突的框架,对认识叙利亚,也很有帮助。
和托马斯·弗里德曼一样,本书作者卡普兰曾一度认为“世界是平的”,全球化浪潮将会给人类带来永久的和平。但是,伊拉克战争的经历改变了他,他开始认识到地缘的重要性。
在这本书里,卡普兰说,如果把时间拉长至百年,你就会看到地理的重要性。全球化无法战胜地缘政治,因为地理和历史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德国之所以是德国,伊朗之所以是伊朗,地理、气候的因素发挥了很大作用。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本书并非是严谨的政治学研究,而更像是布热津斯基的国际政治报告。对多数读者而言,关于地缘政治的知识,了解到这个程度也就够了。
这是本中东近代历史格局的扫盲书,甚至是教科书。读完这本书你会知道,现代中东的政治格局,很大程度上是英国人造成的。
一战之前,中东地区长期处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无论是犹太人还是阿拉伯人,都在这片土地上小心翼翼地生活着。变化缘起于一战,当时,奥斯曼土耳其站在了德国这一边。为了打击奥斯曼土耳其,英国政府开始支持阿拉伯人独立,当然,这种支持只是手段,英国人更阴险的计划是在战后瓜分中东,它和法国签订了臭名昭著的《赛克斯-皮科协定》。
劳伦斯最初是英国的情报人员,他知道这个协定,并为之感到不耻。所以,他一直在秘密地破坏这个协定。凭借自己的智慧、信念还有一些并不光彩的小手段,劳伦斯改变了中东战场格局,成为了一位在中东举足重轻的人物。
作为一名英国人,他的行为肯定不被英国人所理解。劳伦斯离开之后,阿拉伯人被出卖,法国人得到了叙利亚,英国人得到了伊拉克,而犹太人浑水摸鱼得到了《贝尔福宣言》,在中东开始建立犹太人国家,中东的混乱和伤痛大幕就此拉开。
虎珀拾书
阅读改变观念,观念改变人生。虎珀拾书是虎嗅官方的读书栏目,分享真知灼见的好书和打动人心的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