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上班了》:被掏空的打工人如何摆脱职场倦怠

主理人:
作者: 乔纳森·马莱西克
书中,作者指出,美式工作哲学、工作美德的关键在于:工作努力,带来好生活以及尊严、道德意义的说法,本身是不成立的。这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高贵的谎言”,也就是为社会的基本结构提供正当性的谎言——如果这样的谎言不被广泛接受,社会就会陷入混乱。

每天的第一次崩溃和最后一次崩溃分别发生在,早上起不来床去上班和晚上睡不着觉感觉第二天又要起不来床去上班。

 

我和牛马的区别是,牛马累了知道休息,而我累了会给自己点一杯冰美式精神一下。

 

每个人都在倦怠,不想上班不是你的问题。“真正的职业倦怠远远超出普通的疲惫感,不可能休息一段时间就痊愈。”

 

乔纳森·马莱西克以前是位教授,可他只要一备课就会思维停滞、暴躁不安,终于,在一节没有任何学生回应的社会伦理学课结束后,他辞职了,放弃了终身教职转而写作本书。

 

他带我们回归职业倦怠的历史和心理学发展,重读马斯拉奇倦怠量表。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全球经济时代,优绩主义让我们的工作理想越来越高远,但现实的工作条件逐渐被侵蚀,对劳动者的时间和情绪要求越来越多,我们得到的不再是公平、归属感和意义,而是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

 

按照乔纳森·马莱西克的观点,我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然不同程度上接纳其理想,但这样的理想在工作现实中常常很难实现,所以在这样的两极之间揪扯的我们,不免进入身心俱疲的境地。

 

不仅如此,我们没能践行工作理想,而且承担着越来越沉重的工作压力、考核压力、竞争压力,忍受着没有加薪的日子,这就使得倦怠感变得更严重。

 

事实上,不仅仅在美国,世界上不少国家,诸如西欧、东亚国家都接纳勤奋工作有助于塑造品格,可以让原本懒散的孩子或成年人成为合格的社会个体的观念。反过来,这样的社会观念必然倾向于对于不肯好好工作的人给予负面的道德评价。

 

人们还普遍相信,工作可以让人获得人生意义。已故的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话说,该公司加班很多,工作辛苦,但人们认为这必要,“他们真的想要超越自己的能力极限,在宇宙中留下一点印记”。这意味着,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还必然是精神事业。

 

投身工作确实能让一些人感到满足,比如医生。但是敬业实际上是沉浸投入的自然过程,不是自我欺骗的结果,如书作者所指出的那样,在一个盛行零工经济的时代,在一个企业、用工单位不断削减员工福利以及最基本的安全保障的时代,大多数职业的平稳性和安全性都受到严重挑战,这种情况下奢谈让人们进入心流状态,全情投入,其实也就等于呼唤自我麻醉,在收入不高、职业不稳定的情况下加紧生产力输出。

 

说到底,“永不停歇地要求你通过工作证明自己的价值,推动创造了全面工作的社会,再加上后工业时代令人失望的工作条件”,这就是倦怠文化大行其道的背景。

 

简而言之,职业倦怠源于社会的发展,是文化问题,而不是个人问题。

 

“倦怠是一种在职业现实与对工作的期待之间挣扎的体验。我们工作不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获得尊严,塑造品性和使命感,但在现代工业化国家,十分典型且越来越糟糕的工作条件恰恰阻止我们获得我们所追寻的东西。独自受苦,只会加剧我们的困境。”

 

书中回溯了过去50年的历史,讲述了美式资本主义如何创造了倦怠文化,借此进一步规训身心俱疲、反复受挫的工作者。甚至而言,通过将之定义为心理和精神疾患,使得很多人惧怕将自己的这类感受来予以对应——反过来,一些行业甚至也会认为只有被工作压力逼到了极致,陷入了职业倦怠的员工,才是服从规训的好员工。

 

如果我们暂时不能改变工作和社会的现状,起码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不再埋怨自己。

 

职场10000小时理论践行者

你若有颗种子,便能期待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