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高速发展的当下,以算法、标签(也被称为话题)等技术手段来实现的内容筛选和定制,满足了互联网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但也带来了信息窄化、偏见加剧等问题。
桑斯坦在本书里拓展了他早年提出的“信息茧房”和“回音室”的概念,并重点就社交媒体时代的群体极化和信息流瀑现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此外还对“公共论坛原则”、信息碎片化、身份认同、意见协商、消费者主权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桑斯坦提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极有可能被一个碎片化的传播系统所拖累,能让人们接触到未被事先选择的话题、题材、立场和价值,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立观点还是意外发现,都对现实生活和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助益。
随着数字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数据追踪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决策机制已经成为治安管理、政治预测、市场营销等方面惯常使用的工具。
当我们在欢庆数字化时代时,本书作者尤班克斯却在追问,数字革命是否是一场由精英主导的游戏?普通人特别是贫困人口在数字时代的命运是什么?算法是否比人类更加中立、公正和明智?
本书的内容研究研究的是“算法歧视”问题,讲述了大数据被引入行政管理后,穷人如何受到伤害。为此,她深入基层做了大量的调查,拿到了很多第一手的“算法给穷人带来伤害”的资料。
当然,作为一名学者,作者本人是无力解决这个问题的。她只是希望,那些数字领域的创业者在开发产品的时候,也能稍微考虑一下社会公平。
历史上每一次科技进步在本质上都为人类创造了更美好的生活,然而科技也确实裹挟着我们进入了一个工作越来越少的世界。
丹尼尔-苏斯金德基于过去数十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认为,很多过去远远超出计算机能力的任务现在都可以用普通计算机来完成,科技性失业是真实存在的,因为之前的技术变革是互补型的,而这次的技术变革是替代型的。
同时将会带来三个新问题。首先是不平等,即如何在传统薪酬机制不如过去有效的情况下分享社会繁荣。其次是科技垄断,面对大型科技公司的崛起,应该如何决定由谁来控制那些对繁荣负有责任的科技。最后是寻找生活的意义,即如何在一个工作不再是我们生活中心的世界里赋予它新的意义。
针对这些问题,丹尼尔·苏斯金德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至于这些措施有没有用,就见仁见智了。
这是一部深刻剖析当代社会技术发展与权力结构的著作。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技术如何成为新的权力工具,塑造出一种类似封建等级的社会结构。
书中详细阐述了技术集中化对社会公平的侵蚀,以及由此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通过对技术精英如何掌控资源、制定规则的分析,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技术进步背后隐藏的社会不平等现象。
这本书不仅对技术与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还为思考如何在技术发展中保障社会公平、避免新的不平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算法不仅是一项将数学原理应用于海量数据的最新技术创新,它还是一种新型权力,并在影响我们社会的重要领域,如行政、卫生、教育、工作、刑事司法和城市建设中等。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算法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从技术、权力和知识三个维度剖析了算法社会的形成与特征。
本书适合对算法社会、数字治理和技术伦理感兴趣的读者,它为我们理解算法如何影响社会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并引发了对算法权力和人类自主性的思考。
这是一本文章阅读量经常100万+的自媒体作者对“流量”与“创作”的反思之书。
开始给新媒体工作室供稿时,她以为“流量”是市场与读者对“好文章”最直接、最真实的反馈,代表着写作者个人的价值:只要写得够好、够新、够“高级”,就能收获点击率、名声与财富。
逃离新媒体行业时,她开始反思这一切:是什么夺走了她的情绪、感知、对创作和生活的热情?她为什么沦为流水线上的齿轮,又为什么不愿再做齿轮?
在无数次崩溃之后,她再一次拿起笔,在书写中直面这段工作经历,缝补破碎的自我。她说:“书写这段经历,正是我为自己安排的精神复健。对于一个曾经靠写作谋生,但又在很长时间内因为工作而无法诚实书写甚至不能书写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书写自我更能证明这个‘废掉的’作者不仅能找回写作的能力,更能找回写作的勇气呢?”
登陆一个网站,打开一个APP,我们享受其中的优质内容,并沉浸其中;然而,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并非它原本的面貌。一个隐秘且庞大的内容过滤机制,已经事先为用户扫除了无数劣质、不良的内容。而无论是这套商业过滤机制的操控者,还是具体筛查工作的执行者,仍然是活生生的人。
《幕后之人》源自本书作者莎拉·罗伯茨2010—2018年长达八年时间的调查研究。她突破了互联网公司保密协议、地域限制等重重阻碍,访谈了许多离职及在职的商业性内容审核员,以及包括业内人士、学者、律师、记者等在内的更大群体,全面考察了互联网商业性内容审核工作的不同类型,揭示了审核员们的生存境遇,并针对内容审核过程中出现的政策争议、犯罪制止、社会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虎珀拾书
阅读改变观念,观念改变人生。虎珀拾书是虎嗅官方的读书栏目,分享真知灼见的好书和打动人心的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