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东坡的传记,名气最大的,当属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了。
因为林语堂本人就是文学大师,在民国时期曾与鲁迅齐名,所以,他用当代作家的情感和心灵去解读古代作家的情感和心灵,从一开始就占尽优势,无论是内容上还是传播上,都注定了这本书会是一本畅销书。
这本书首次出版是在1947年,当时林语堂人在美国,用的是英文写作。这也导致一个问题,就是内容上趣味有余,深度不足。想想也容易理解,写给欧美读者看的,本就不该写太难。
后来,这本书被译成中文,由于不是林语堂本人翻译,所以这本书的中文翻译也有很多的争议。除了有大家常说的语言风格问题,在内容上也有一些错误,被读者发现并一一指出。不得不说,这仍是一本不够完美的关于苏东坡的传记。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但这本书仍然是了解苏东坡绕所不开的一本书。在书里,林语堂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把苏东坡的生平事迹进行了描写和评价,基本上发生在苏东坡身上的重大事件,都被这本书给囊括了。
由于林语堂对苏轼这个人非常偏爱,所以,你对于苏轼的所有美好想象,比方为人正值、体恤下情、才华横溢、安贫乐道等,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注解。你想找点苏轼的毛病,在这本书里很难找到。
林语堂他这么写苏轼,客观吗?当然不客观,既不唯物主义,也不辩证法,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并且,林语堂也不避讳这一点,在书的最后一章,他承认自己对人的评价逃不开“好坏”二分法,但他仍然坚持如此,谁让他是林语堂呢?
《苏东坡新传》是一本忧患之书,上世纪70年代,作者李一冰在台湾含冤入狱,正是这段经历,让他理解了苏东坡的心路历程,出狱后便开始写苏东坡的传记。
这本《苏东坡新传》,不像林语堂的那本,从生写到死,把时间顺序看的很重要。李一冰是把苏东坡进监狱这一段写的比较重要。如果不是李一冰本人进过监狱,很难想象他会这么写。
李一冰看到的苏东坡,是狱中狼狈至极的东坡,是从苦闷中走向旷达自在的东坡,是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东坡。可以说,李一冰表面上是写东坡,实则是在写自己,他是借东坡的行止来浇自己的块垒。
这种写法,容易让人感动,因为他把苏东坡写活了,写的更通人性,也就更容易让读者深入东坡的内心世界。
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李一冰他这么写,客观吗?当然不客观,不过,如果单论客观性的话,这本书还是比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要客观的。
因为,进过监狱的李一冰,出狱后已经释然了,他没有大家担心的那样夹带私货,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没有夸大。我们比较熟悉的作家余秋雨,他曾写过一篇比较有名的文章《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就用了大量的《苏东坡新传》里的材料。若是内容过于主观,想必余秋雨也不以它为重要的参考材料吧。
这本书不是苏东坡的传记,而是把苏东坡带有“治愈主义”的人生经历提炼出来,给现代人开了一剂治疗精神内耗的药方。
按照作者费勇的说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在家中重读了苏东坡相关文集、书籍,还深入阅读了与之相关的宋史部分。他发现,漂泊、冲突、虚无、烦恼,这些现代人遇到过的种种困境或情绪问题,千年之前的苏东坡都曾遇到过。并且,苏东坡也曾为之焦虑、痛苦过,但最终,苏东坡用一颗旷达而闲适的心,消解了所有的磨难,自己做了自己的心理医生。
苏东坡是怎么做到的呢?在这本书中,作者给我们提炼一个 “作个闲人”的药方,这也是苏东坡的生活哲学。如果你能像苏东坡那样,举重若轻,不沉溺于负面情绪当中,你生活中的烦恼能减少一多半。
举个例子,宋朝的大臣,犯错被贬,很少有被贬到海南岛那么远的地方的。遭此重大变故,很多人在被贬的路上就忧愤而死了。但苏东坡没有,他不但去了海南岛,还干的有模有样。其人生态度有点像几百年后写出《活出生命意义》的心理学弗兰克尔——我不能控制我被贬到海南这件事,但是我可以控制我对这件事的态度。到了海南,依然可以好好生活。
如果你对于人生困境也能抱持这种态度,还有什么样的冬天是不可以逾越的呢?
前面我们说过,林语堂写苏东坡,带有粉丝心态,书里找不到一个苏东坡的缺点,明显不够客观。如果你对林语堂的这种写法不太满意,《呵呵,中国顽童苏东坡》就是一本你应该阅读的书。
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这本书对苏轼的评价,基本上是站在林语堂对立面的。面对同样的事实,林语堂对苏轼是夸赞,本书作者史钧对苏轼却是批判,林语堂曾狠批王安石,本书作者史钧就却大赞王安石,以至于不少苏东坡的粉丝认为,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专门来黑苏东坡的。
是不是专门黑苏东坡,这一点见仁见智。但是,对苏东坡的评价,如果能多个角度,肯定不是件坏事。毕竟,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本书作者史均是理科博士,曾写过《疯狂人类进化史》《爱情简史》这样的科普著作。在这本书里,他对苏东坡的描写,基本上采用的科普的方法,没有拘泥于人物的好坏,而是把人物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应该说,这种写法还是值得提倡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观。林语堂的苏东坡写于上世纪40年代,李一冰的苏东坡写于上世纪70年代,跟我们都不是一代人,其中难免有历史的局限性。如果想看现代人写的苏东坡,这本《苏轼十讲》就是很不错的参考书。
作者朱刚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复旦大学开设的“苏轼精读”课程,一讲就是十五年,这本书就是他十五年讲义的结集。
这样的一个成书过程,决定了这本书会有一定的阅读门槛,不适合入门,适合进阶。作者大致按照苏轼生平,联系时世,提炼出了雪泥鸿爪、贤良进卷、乌台诗案、三咏赤壁等十个专题。每个专题都很精彩,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对苏轼的不同方面进行了深入刻画。其中最具创见的几章是《乌台诗案》《王苏关系》和《个体诗史》,很多见解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当然,这本书也有它的问题,比方对禅宗、对庄子的理解都不够深入,这都是些小细节,不影响大局。
如果要推荐一本质量较高的关于苏轼的学术书,王水照、朱刚的《苏轼评传》应该可以作为首选。
一说起苏轼,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是个词人、文学家。实际上,苏轼并不只是个文学家,而是个文史哲皆通的全才。在这本书里,两位作者就将苏轼定位成了思想家,这也是本书最大的特色。
全书共分六章,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宋朝、蜀地、家学渊源为背景,勾勒出苏轼的人生轨迹,然后重点论述其哲学和史学思想,并以此为支柱辐射苏轼的政治、美学思想。最后一章,既是总结,又是升华。
这本书还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见解。比如,作者认为,中国人的审美,在苏轼身上体现出一种转折。在苏轼之前,国人集体都在追求庙堂上的成功,苏轼之后, 这一审美开始向着超拔脱俗的方向演化。
需要的是,虽然这本书是好书,但毕竟是学术书,可读性上肯定不如一般的畅销书,非专业读者或者苏轼的重度爱好者要慎重选择。
若苏东坡生在现代,一定也是喜欢写日志的,灵感来了就写个微博或者发个朋友圈,然后就有了《东坡志林》。
我们知道,苏轼的一生都在行走,走在荒凉偏僻的黄州,走在穷山恶水的惠州,走在烟瘴弥漫的儋州……《东坡志林》,就是苏轼把自己的许多经历和碎碎念给简单记录下来的小品文。这些文章,内容广泛,无所不谈,散发着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
举个例子,因为“乌台诗案”,苏轼第一次被贬黄州。当时的黄州还是个穷乡僻壤的地方,苏轼初到那里,没有住处,没有饭吃,心情能好?但苏轼很快收拾好了心情,从山水之中给自己找到乐子。
《记承天寺夜游》便记录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苏轼脱下衣服正准备睡觉,忽然看见月光照在门上,然后苏轼便来了兴致,要出门散步。由于没有人陪他散步,所以他干脆就前往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是个被贬的人,他也没有睡觉,苏轼便同他在庭院中一起散步。
这种小品文,跟我们发的朋友圈差不多,不过我们也由此能够感受到苏轼是多么乐观、洒脱的一个人。
以身边朋友为线索,讲述苏东坡的一生,不得不说,刘墨先生选的这个角度还真是新奇。
不过这也得感谢苏东坡,他性情豪爽,素爱交友,只要脾气对,都会以诚相待,因而他的身边有一个很大的朋友圈。既有欧阳修、曾巩、晏殊、黄庭坚、秦观这样的历史正面人物,也有后来成了奸臣的高俅、蔡京等,高俅落魄时曾做过苏东坡的随从,帮苏东坡誊文章,跟苏东坡学辞赋,真是三教九流,无奇不有。
刘墨先生的《苏东坡的朋友圈》,构思独特,笔力较深厚,分章节回顾了苏轼和众人的交往,对我们了解苏轼大有帮助。
比方苏轼的同学章惇,知道这个人却不多,或者简单地将他称之为奸臣。实际上,这个人在政治史、社会史、军事史上都有贡献,并且,后来,他成为苏轼的敌人,主要是对王安石新法的立场不同,并不是私人恩怨。即使后来章惇被打倒,他和苏轼之间仍然有一定的惺惺相惜,或者说做过试图挽回关系的努力。读一下这样的故事,对于我们理解人性的复杂,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刘墨先生也是位书法家,所以,这本书里面收集了很多的苏轼的书法作品。有书法爱好的读者,也非常适合阅读此书。
虎珀拾书
阅读改变观念,观念改变人生。虎珀拾书是虎嗅官方的读书栏目,分享真知灼见的好书和打动人心的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