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 2 3 3 4 4 5 5 文集 深度 号外 热文 时间线

出海

广交会上的外贸企业:“哪怕美国市场受影响,我们其他市场也会发力”

作为中国外贸的晴雨表,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下称“广交会”)在中美“关税风暴”的背景下开幕。4月17日,多位来自家用电器、消费电子和机器人领域的参展商,在与经济观察报记者谈及关税问题的影响时态度冷静,多数受访者表示,过去两三年在非美市场的开拓积累了基础,对美国市场的风险也有心理准备。另一方面,本届广交会首次设置服务机器人专区,收获大量采购商的关注。四川天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市场经理范毅文说:“机器人一旦动起来,人流量太大了,展台挤得根本走不动,我们都不敢开(机器人)。”经济观察报记者从广交会新闻中心获悉,截至4月15日17时,境外采购商本届累计线下参会约6.5万人,同比增长8.9%,到会人数创下历史同期新高。此前,截至4月8日的数据显示,在约17万名境外采购商预注册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占72%,金砖国家占27.4%,经合组织成员国占15.4%,RCEP成员国占11.7%,中东国家占14.3%,欧美国家占10.5%。冷静应对关税变化宁波华彩电器公司区域总监(亚洲)王乐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该公司主要出口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年营业额3亿至4亿元,美国市场占比约10%。王乐称,4月以来,公司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订单都停止了,他们也暂停了与美国市场相关的新产品投入,“先静观其变”。王乐同时表示,目前有其他国际市场的客商在了解上述背景的情况下有“杀价”情况,希望同行要团结,不能盲目内卷、互相伤害。海信家电(000921.SZ)国际营销市场负责人士则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今年公司参展以“AI Your Life”为主题,现场展示116英寸RGB-Mini LED电视UX的RGB三维控色液晶显示技术和新一代信芯AI画质芯片技术。“海信正在加速高端产品的出海,坚持全球化信心不动摇,坚持自主品牌战略,坚持研产销本土化。”上述人士表示,2024年,海信1000美元以上的高端电视销售额同比增长94%;1000美元以上的高端冰箱销售额同比增长79%。格力电器(000651.SZ)负责中美洲业务的区域经理人士及惠而浦(600983.SH)外贸部亚太一区销售代表苏伟均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本届广交会采购商积极、热情,他们对公司的产品和技术有信心。“哪怕美国市场受影响,我们其他市场也会发力。”苏伟说,在与采购商的交流中,绝大多数话题还是会聚焦到产品本身。此前,海信家电在互动平台回应投资者关于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称,2024年度,公司在美国市场出口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例不足3%,业务规模较小,对公司整体经营业绩影响有限。其同时称,面对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公司计划强化海外本地化建设,通过产能区域调配有效对冲贸易政策波动风险。格力电器亦回应投资者称,目前公司产品已服务于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在中东、欧洲、东南亚等市场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美国市场占比不高。机器人成新“顶流”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下称“里工”)是机器人专区的一家参展商,现场展示的2台人形机器人产品受到采购商关注。据里工市场部经理卢秋映介绍,里工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立至今约40年。上世纪90年代,里工涉足零部件加工,2014年进入机器人领域,主要产品是落地在工业领域的协作机器人,应用场景包括自动化上下料、物料转运、装配等。去年,该公司正式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从我们的技术能力来说,完成人形的外观、结构并不难,难点在整体的‘身体’控制,例如行走的平衡。”卢秋映说。卢秋映表示,过去他们的出口主要是与代理商合作,产品主要销售到欧洲、南美、印度市场,以协作机器人为主,年营收约2亿元。“这次参展感觉很好,有很多人来和我们的机器人对话、互动,大部分采购商还是比较好奇,少量采购商有询价。”她说。卢秋映亦称,2018年以后,公司出口美国的业务占比从30%逐渐降至10%,同期他们开始转向欧洲、中东等新市场开拓客户。“今年一季度出口数据不错,我们对全年还是比较有信心,欧洲市场受关税一点点影响,但是不大。”她说。杭州乔戈里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乔戈里”)也是第一次参加广交会,今次主要展示一台智能采摘农业机器人。经济观察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该款农业机器人由一款机械臂和一款移动底盘组合而成,无需人工操作,机械臂可以实现自主识别水果和完成采摘动作。据该公司销售总监郭志介绍,该公司早期专注于工业视觉检测设备,主要应用场景是汽车零部件、轴承生产检测环节。2019年,他们开始研发采摘机器人,现有产品线可以完成小番茄、猕猴桃、苹果的采摘工作。“其实是将我们前期在视觉、机械方面的积累结合起来,算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路径。”郭志说,他们认为未来从事农业领域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公司产品市场前景会比较好,公司也比较务实。郭志同时表示,他们的出口业务还不大,广交会期间采购商都很热情,给了他们不少信心。和郭志一样,因参展获得信心的还有四川天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的范毅文。范毅文说,他们以往的机器人产品主要聚焦工业领域,较少为大众知道。去年,随着人形机器人产品的面世,公司受到当地政府、投资者的关注,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
2天前
6

育儿成本猛增,美生育率恐遭重击

关税政策正在美国各个行业造成破坏性后果。当地婴幼儿产品公司Munchkin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Steve Dunn警告,新关税迫使行业停止订单并裁员,且将进一步增加美国家庭养育子女的成本。Dunn指出,由于缺乏必要的工具、制造的专业知识、自动化和熟练劳动力,Munchkin无法将母婴产品的生产转移到美国。而母婴产品大多数进口自中国,由于总体关税已经升至145%,这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毁灭性的打击。据BabyCenter的数据,在美国照顾一个婴儿一年的总费用约为2万美元。另据美国无党派政策研究中心预算实验室估计,特朗普宣布的关税措施可能使普通家庭每年增加3800美元,即每周73美元。业内指出,关税增加的额外费用对于年轻父母来说可能是沉重的负担,尤其是考虑到目前宏观经济正处于动荡之中。养孩子更加昂贵且困难特朗普曾声称希望美国有更多的新生儿,白宫团队也多次强调将提高美国的出生率,但预算实验室执行主任兼联合创始人Martha Gimbel批评称,宝宝们现在连睡觉的地方都快要没有了。Gimbel表示,特朗普拿走了父母可以花在孩子身上的钱,父母们被迫减少对孩子的投资。Dunn表示,由于美对中国征收超高关税,整个母婴行业都已经停止从中国订购产品。这些关税也没有办法转嫁给父母双方,因为美国的生育率已经处于过去40年来的最低水平,一旦养育子女变得更加昂贵,将更加抑制美国人的生育意愿。Munchkin经营着大约12个不同的产品类别,而现在的库存只够支撑未来60到90天,就算现在开始重新订货,美国公司也需要等待45天才能获得交付。美国青少年产品制造商协会(JPMA)则在2月就致信特朗普政府,指出针对中国进口产品的关税将对汽车座椅和婴儿床等产品造成负面影响,而这些对于保障婴幼儿安全来说至关重要。该协会警告,关税导致的成本增加可能迫使家庭依赖于不符合现行安全标准的二手产品或临时替代品,甚至导致家庭完全不使用防护产品,这对婴幼儿护理来说将是灾难性的。研究公司Forrester的副总裁兼首席分析师Dipanjan Chatterjee也强调,汽车座椅并非可有可无的,而是法律强制要求的产品。大多数医院甚至要求家长在婴儿出生后,出院时就必须配备汽车座椅。除了这些大件的产品,奶粉、尿布、婴幼儿的衣物也是美国关税波及到的产品,这些使用率高,且需要频繁购买的产品,将让美国家庭持续生活在高成本的压力之下。
2天前
2

马来西亚数字市场,有哪些出海机遇?

东南亚数字浪潮奔涌之际,马来西亚正以“黄金区位+政策杠杆”构筑战略高地。当前马来西亚数字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其数据中心市场规模预计从2022年的13.13亿美元跃升至2028年的22.52亿美元,年均增速达9.4%,其发展速度超越日澳、仅次于印度。马来西亚新政府正在实施“数字经济强国”战略,算力基建与政策红利形成共振。值得注意的是,4月11日,深圳产业出海联盟与马来西亚有关方面签署了金额达220亿美元的《中马国际高科技生态产业园协议》。这种产业集聚为中资企业提供了双重机遇——既是头部企业技术输出的竞技场,更是中小企业借船出海、融入区域生态的关键入口。马来西亚竞争委员会从2024年7月开始,启动了一项对其数字经济生态系统的市场审查,旨在评估和加强马来西亚快速增长的数字经济的竞争格局。进行初步调研后,该机构在3月对外发布了调研的中期报告。这份MyCC的中期报告可以看作是深入了解马来西亚数字经济的探索性工具,本文通过解读该报告,帮助读者深入了解马来西亚数字经济现状及未来趋势,希望对中国企业数字化服务“出海”能够有所助益。一、马来西亚数字市场的自评估问题1. 数字经济迅速增长,但市场集中度高,反竞争行为凸显根据报告,2023年马来西亚的数字经济规模达4277亿林吉特,占GDP的23.5%,年增长率10.3%,远超整体经济的增速。ICT及相关行业提供120万就业岗位,占总就业7.8%,其中电子商务、数字支付及ICT服务为关键领域。但报告似乎表明,某些市场趋势正预示着新兴市场失灵,例如数字细分行业的集中度或主导地位。如移动操作系统与支付方面,Android与iOS主导市场,设备预装应用限制第三方竞争,Google Pay与Apple Pay抽取15%~30%交易佣金,挤压本地支付服务商;电子商务平台方面,Shopee、Lazada(30%)、TikTok Shop形成寡头格局,强制物流绑定、搜索竞价排名抬高中小企业成本,限制价格自主权。数字广告和在线旅游等,也面临类似的情况。2. “数据”成为马来西亚政府担心的监管核心议题中期报告指出,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其收集、分析和应用能力直接决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同时也指出了,马来西亚政府对数据隐私和保护的担忧。MyCC认为,在马来西亚的头部平台,如Grab、Shopee、TikTok正在通过以下方式构建数据壁垒:(1)用户行为数据垄断:平台通过高频交易场景——支付、搜索、社交——积累海量用户画像,形成“数据护城河”;(2)算法优势:基于数据的机器学习模型优化服务,如个性化推荐、动态定价等,大平台正在利用这一算法优势挤压中小竞争者生存空间;(3)跨市场扩张:利用数据打通不同业务线,强化市场支配地位,如Grab从出行延伸至金融、电商。3. 政策与监管框架亟待完善马来西亚已制定了一系列针对特定行业的法律法规,以规范数字经济的关键领域,包括1998年的《通信与多媒体法》、2012年的《消费者保护条例》以及2024年的《个人数据保护法(修正案)》。其中,2024年《个人数据保护(修正案)法》引入了保护隐私的重要措施,包括强制任命数据保护官,并加大对数据泄露的处罚力度。然而,该报告似乎暗示,现有的法律和监管框架可能不足以应对这些发展,尤其是2010年《竞争法》,缺乏针对平台经济特点更新,难以适应数字市场动态。具体而言,该报告认为现有的数字政策与监管框架仍存在缺陷:(1)立法缺口:缺乏《数字经济法案》统筹数据共享、反垄断及创新激励;对于大型平台数据垄断风险,缺乏监管依据;现行《个人数据保护法》未明确数据跨境传输规则,且未覆盖非个人数据的共享与使用;(2)执法分散:马来西亚的数字经济相关政策分散在多个部门及机构中,如数字部、通信部、贸工部等,MCMC与MDEC在数据治理、5G部署等领域存在权责交叉,进一步降低了监管效能;尽管《国家数字蓝图》提供了战略方向,但执行中缺乏统筹协调;(3)跨境执法无力:全球科技巨头在马来西亚市场的垄断行为,受限于《竞争法》属地原则,MyCC难以直接干预;马来西亚与东盟国家的数据治理合作停留在框架协议,缺乏具体执行机制;未加入《数字市场法案》等区域性协定,无法援引“守门人制度”约束跨国平台。二、马来西亚数字监管趋势分析从报告的整体分析和建议可以看出,马来西亚政府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即数字市场的快速增长和集中化需要政府采取新的干预形式。基于上述数字细分行业的集中度或主导地位的分析,判断马来西亚数字经济出现了系统性失灵,因此政府应当引入更多且更集中的数字监管方法。基于报告内容,马来西亚政府在数字经济领域的下一步监管可能聚焦以下方向:1. 强化反垄断执法,遏制平台经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马来西亚多次提及国际合作与欧盟《数字市场法案》,因此很可能效仿DMA,将大型科技公司列为“守门人”,禁止其捆绑服务、自我优待或限制跨平台数据流动。在提及“Grab并购优步”的案例中,MyCC因缺乏跨境并购审查权,未能阻止交易后的市场支配地位滥用。因此,MyCC很可能会要求扩充其监管权力,使其可以建立“事前监管”机制,要求平台报备并购与协议条款。2. 完善数据主权框架,平衡隐私保护与数据流通平衡数据利用与公平竞争将是马来西亚的政策重点,既要避免过度限制创新,也要防止平台滥用数据权力。该报告提及2025年计划中包括成立“数字信任与数据安全委员会”,主要为了统一协调数据治理与跨境合作。数据本地化,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马来西亚政府很可能会参考中国的《数据安全法》,进一步细化《个人数据保护法》,要求金融、医疗等敏感数据境内存储。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新加坡、新西兰等共建数字贸易标准。3. 遏制细分行业垄断风险,推动本土数字基建与中小企业保护马来西亚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强国,但是马来西亚却是世界前七大半导体产品出口地之一,也是全球半导体封装测试的主要中心之一。2024年,马来西亚公布了该国的“国家半导体产业战略”,通过提供53亿美元的半导体补贴,来撬动约1062亿美元的半导体投资,成为“作为最中立、最不结盟的半导体生产地点”,作为发展5G与AI的基础设施。具体到数字的细分领域,马来西亚将重点遏制科技巨头的垄断行为与扶持本土中小企业相结合:(1)数字广告:一方面,马来西亚政府可能会强制谷歌、Meta公开广告竞价算法黑箱,拆分数据垄断业务,就像英国CMA 2023年要求Meta出售Giphy一样;另一方面,扶持本土广告交易平台,削弱巨头议价权。(2)电商平台:强制电商平台降低佣金率,参考印度2022年要求亚马逊、Flipkart佣金降至5%;(3)在线旅游:出于对价格平价条款、征收高佣金率等行为的担忧,MyCC可能将设定佣金上限,并禁止价格平价条款,要求平台允许酒店动态定价,如意大利2024年对Booking.com的禁令;(4)金融科技:马来西亚政府可能会效仿澳大利亚2023年制定的规则,将“先买后付”纳入央行监管,限制过度借贷。总体而言,马来西亚正在力争成为东盟数字规则制定的关键参与者,很可能将采取“防御性监管”策略,核心目标是防止跨国巨头垄断、保护本土数据主权。通过报告的分析,其短期重点可能会集中在电商与支付领域反垄断,中长期则布局AI伦理与跨境数据治理。三、对中国企业的建议中国企业可以根据马来西亚监管的研判,将合规前置。除了在马来西亚设立本地合规团队,更需要实时跟踪《个人数据保护法》的进一步细化和修订,以及2010年《竞争法》可能的修订趋势,针对数据存储、算法透明度等要求调整运营。还可以参考华为在欧盟的“合规沙盒”模式,主动与当地监管机构合作测试新产品,提前规避潜在冲突,把监管成本转化为竞争优势。但仅仅合规的操作还不足以应对监管风险。很明显,“技术民族主义”的趋势正在加剧全球标准分裂,特别是在东南亚国家数据监管趋严,中国企业应当尽量避免在马来西亚市场陷入被动适配困境。比如通过技术合作、股权投资融入本地经济网络,以降低政策敏感度,就如TikTok与马来西亚中小企业共建直播电商生态;如有可能,优先采用本地数字基础设施,减少对跨境数据流的依赖,特别是中小型企业。马来西亚竞争委员会就中期报告进行公众咨询之际,科技政策智库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马上就该报告进行了评论和建议。该智库通常主张技术创新和竞争力,时常作为美国科技企业的游说力量。在4月11日发布的这份建议中,主要是为了阻止马来西亚政府引入新的、可能事前义务的措施,避免美国企业在东南亚也遭遇欧盟一样严格的规制。中国大型科技企业也应当积极参与到当地政策制定和标准制定的过程中,例如通过行业协会,或者联合其他东盟合作伙伴,向马来西亚政府提议“监管沙盒互认”机制,推动中国标准与东南亚政策框架协同演化。
5天前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