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那些没钱还想裸辞开书店的人
2022-07-01 16:30

致那些没钱还想裸辞开书店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YOU成都(ID:youchengdu2018),作者:牙尖儿,头图来自:《编舟记》


“一家书店大概只有两次大卖,一次是开店,一次是倒闭。但对于它的日常,大家似乎并不关心。”


早上10点过5分,洋仔骑着他的电马儿出现在书店门口。比平常晚了几分钟,手里拎着特地绕远路买的包子,有些悻然与担心。


将车停稳后,开门开灯,做了两杯热拿铁,还执意往我手里塞了个包子。几年前,他曾得过胃窦炎,胆汁反流,这让他不得不认真对待早餐。


一切准备就绪,洋仔开始着手理顺一天的工作。


他经营的这家书店叫“晚读”,位于盛邦街661号,今年2月20日开门迎客。



当时我们来过一次,洋仔也是站在前台做咖啡,圆脸圆脑袋,满脸羞涩与微笑。第二次造访,距离开店已经过去了百来天,躲在电脑后面的他聊了聊开店近4个月的感受:


有时候充满信心,有时候充满焦虑。


90后裸辞开书店,“赌注”还是“躺平”?


成都好像从来不缺乏独立小书店,像雨后春笋,稍不注意就在某条不起眼的街区冒了出来:


安居街有了浮于野,贝森路有了星星诗社,玉林西街有了长野书局……


晚读呢,长在明代古寺铁像寺旁边的盛邦街,在一排梧桐树后面,与几家卖酒的铺子并排而列。



相比于我们熟悉的其他书店,它有些不同。


一是地处南门。如果说,其他独立书店都藏在慢悠悠的老街,而晚读则踩在了城市的快节奏上,一开始,它的客群目标就锁定了周边。


二是主理人洋仔,94年生人,在28岁时提前“退休”完成了大多数人的梦想。



年轻人开了一家锁定年轻客户的年轻的书店,一听,就像一场“实验”。


开店百来天,洋仔被问得最多的便是:你为什么要开一间书店?


有浪漫的版本——


2022年2月19日的傍晚,试营业的前一晚,洋仔在公号“晚读书店”发了一篇推文《晚读书店,在春天与你相见》,阅读量蹭蹭涨上了3000+。



开篇便提到了他曾在高中时期所编的一本小书《春见》,以故乡眉山特产耙耙柑的名字为名,此外,他在兰州大学上学期间曾租过一间农家小屋想做二手书。


种种过往,似乎将他与书与书店相连。


也有现实的版本——


大学毕业后,洋仔进入一家连锁书店工作,一呆就是5年,后来跳槽到外省为一家商场的书店做采购,薪资不错,但氛围不好,干了2个月,就裸辞了。后来兜兜转转,又找了家书店,面试发现试用期却要6个月,想了想不划算,没去。



这回他决定了,要开一家自己的书店。


但钱从哪儿来呢?


洋仔找了朋友合资,但即使如此,他也付出了“惨痛”代价——


拿出了父母给自己准备的彩礼钱,将存在公积金里的4万块钱余额也都取出来了,2万用于还贷,2万用于生活。



毕竟从去年8月开始到现在,他再也没有了固定的工资收入。


开一家书店对中年有经济积累的人来说,可能是“玩一下”,但对于年轻的洋仔来说,却是一场“豪赌”。


生存法则,“内容”还是“成本”?


日间的早晨,风卷动着地上的落叶在大马路上起飞,能听见叶子在沥青路上刮出的滋滋声。


书店里人很少,但洋仔一点都不清闲:


拖地、洗杯子、整理书架、盘库存,一家书店的日常琐碎,远远超过想象。



有时候,他会回想起几个月前骑着车满城找铺子的样子。


三个目标选址——望平坊、双楠、南门,综合考虑房租、房况等诸多因素,再凭借运气与机缘,交了1万多的转让费,最终在盛邦街安家。


后来起名又费了些神,就像甲乙双方的博弈,本来打算叫“彩虹书店”,因与驰名商标撞车被拒,后来又想过“月亮与六便士”,也是别人注册过,随便起了个“晚读”,竟然过了。



洋仔心想,也好,那就呼吁人们多晚开始捡起阅读都不算晚吧。


尘埃落定,最操心的,还是成本、成本、成本。


开书店赚不了多少钱,这是共识,但不妨碍主理人还是保有想赚钱的野心,对于这点,洋仔直言不讳,但在日常经营中却常常被成本“拿捏”。


他将晚读定义为一家社区书店,服务周边1.5公里生活半径圈内的人群。在选书方面,遵循成本+内容+环境的普遍法则。



由于附近有几家小学与幼儿园,晚读将大部分空间都让位给了童书,再配上洋仔所喜爱的社科与文学。


但生活总是充满了意外:


一个是你以为好卖的不一定好卖,比如,他进了不少儿童文学,但销售情况却并不好,童书里反而是低幼阶段的翻翻书、洞洞书等启蒙书比较好卖。


一个是别人好卖的你不一定好卖,比如最近比较热门的扶霞的新书《寻味东西》,放在显眼的位置有些时日了,只卖出去了一本。



书籍的积压,又得为成本操碎心。


店里的书架很满,一层可以塞下50本,一个书架通常有六层,便是300本。环视四周,洋仔算了算,整个晚读大概装了5000册图书,以25元一本的均价来算,在囤货上,他就压了10万元。


于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




这还仅仅是图书。装修也花了不少钱,2层楼的小空间,上下各37平方米。二楼的地板拆了重装,花了1万多块,楼梯改造,又是1万多,还有墙面、一楼的地面、门头、吧台,零零总总加起来,10万块钱又没了。


还不包括后续的调整。


比如,最近他打算将吧台的一面墙切掉,打听了下,要500元,雨季门头也出了些问题,要做防水,材料加上人工费,又是2000,他叹了口气:“得卖多少书才赚得回来哦?”




还有卫生间的设计图纸检查时忽略了地漏,导致现在每次打扫卫生,用水排水都成问题;一楼的地板当时是不是该沿用上一届租客的省点钱;再加上比老社区贵上一半的租金……


各种细节,洋仔有时候会反思,还是太年轻,没有经验,成本管控和设计把握上好像都还缺点儿。


晚读日常,一颗萌芽,慢慢长大


晚读的门头用了一扇落地窗,最前面放着两张桌台。在这里,除了陈列部分市场书和童书之外,洋仔夹带了私货,他最喜欢的书店系列诸如肖恩·白塞尔的《书店日记》便放在此列。


在《晚读书店,在春天与你相见》之后,洋仔也开始在公号上写《书店日记》,但看的人似乎并不多。



对于这点,洋仔倒是想得开:“吃瓜群众天生八卦,他们似乎只在意一家书店的诞生与结束,对于日常就没有那么关心了。”


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努力让这家小书店活下去的决心。


他在书店就近的地方租下了一间公租房,租户群里,有200来号人。洋仔进群后,将自己的头像改成了书店的logo,群用户的名字也以晚读为前缀。


只要有人问,他就甩地址,但心里同时也“凉凉”:几百米的距离,都不曾关注过,十有八九不会来了。



住在南门的洋仔发现,高压的生活之下,大多数年轻人似乎更愿意在群里分享猫猫狗狗、酒吧夜市,他们不在意钱,只是缺乏阅读习惯,但这需要长期培植。


一段时间之后,他将头像和名字改了回来,安心潜水,但心里暗自攒劲,“不行,下次得试试卖咖啡”。


晚读也有自己的社群,会员卖99元,包含图书与饮品打折福利。






群里大概100号人,其中有附近的居民,洋仔发小红书吸引来的粉丝,同时,他女朋友也在孔夫子网上帮忙卖溢价书吸引客流,还包括一些外地书友。


电商飞速发展的当下,全世界的实体书店都面临着竞争压力,但还是有部分人愿意赖在书店,除了他们的情怀,与小书店的魅力分不开。



比如,总是有老顾客走进来,不问价格打包一袋子书带走;还有顾客喝到好喝的咖啡就带给他,还邀请他去逛咖啡市集;他还有个黑龙江的老顾客,有次喝醉了,打电话给说,想要封面是紫色的书,浪漫又有趣。


4·23世界图书日那天,洋仔在店门口举办了一场活动,请了朋友来弹吉他、拉小提琴,大家一起读书,分享,吸引了不少围观群众。




每一次以为会很糟糕,但最后也没那么糟糕,四五月份的营业额够交房租,他还悄悄告诉我,最近接了个大单,帮一家咖啡馆选书,六月份的房租应该不用愁了。


看嘛,事情总是在慢慢变好。


后记


采访的最后,我问洋仔后不后悔开这样一家书店,他说不后悔,因为开弓没有回头路。


最近,他为书店做了些调整,将文学类搬上了二楼,与自己借阅给读者的书放在一起,削减儿童文学,增加了社科与文学的库存。


“这里有高高的书架,有花园庙宇,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似星辰隐秘而又可见。”


博尔赫斯式的书店在晚读你是找不到了,但在这里有社区书店的质朴和温暖。


它就像一颗萌芽,即使很小很小,但只要活着,便会慢慢浸润社区,重构“消失的附近”



所以,洋仔,加油呀。


城市里的独立小书店们,都加油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YOU成都(ID:youchengdu2018),作者:牙尖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