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校长,如何快速打开局面?
2022-08-23 20:13

“空降”校长,如何快速打开局面?

校长继任,是一个常见的学校管理现象。现任校长出现升迁、调动、离职、退休、疾病以及任职期满等情况,都会导致校长职位的更替。在过去,校长继任更多是自然更替;而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建立中小学校长定期交流制度成为自上而下的政策要求,有计划的继任占比正在增长。与此同时,在更替的来源上——即继任校长来自学校内部还是外部——外部更替也正在成为主流。


通常来说,外来校长“空降”,往往承载着教育主管部门对于该校变革与发展的期望。“校长继任”与“学校变革”,在校长走马上任那一刻起便密不可分。但学校变革,注定是一场复杂而漫长的战役。外来的校长真的好“变革”吗?显然,挑战与机遇并存。当继任校长“空降”学校,作为一名“外来者”,如何适应和融入新的环境?如何处理传承与变革的关系?都是难闯的“关”,充满风险和变数。


每一位校长的职业生涯中,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难关”。如何破局?跟随校长会智库一起来思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校长会(ID:xiaozhangclub),作者:小东邪,原文标题:《摇摆在传承与变革之间的“空降”校长,如何快速打开局面?》,头图来自:《十八岁的天空》截图


“当踌躇满志的我走进校园,教师倦怠、校园脏乱差、生源外流等一群拦路虎迎面扑来……”多年以后,回忆起自己作为继任校长,第一次踏进山东临沂半程中学大门时的经历,雷明贵不无感慨。


2017年,雷明贵被任命为这所乡山薄弱中学的校长,一条荆棘之路清清楚楚地铺在他的面前。看着那一张张青春而迷茫的面孔,他很快读懂了坊间流传的那句“去哪也不去半程中学”。能有什么办法?还没来得及坐下喝口热茶,他便扔下行李,捋起袖子开干。


相比之下,远在千里之外的深圳,鲁江面临的继任之路,似乎洒满了鲜花和阳光。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是当地公认的创新典范学校,也许只需全盘继承前任留下的丰收果实,他就能舒坦地当好这个名校校长的角色。


但在收到明德邀请后,鲁江第一时间便打给了当时正在明德工作的前同事,了解“明德到底具备怎样的可能性”。他想干点“大事”。


每一所学校,都有它独特的模样。每一位外来继任校长的“悲欢”,也不尽相同。他们也有着许多共性:想融入这里的环境,想办好这一所学校,同时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职业追求。校长会智库认为,“空降”校长要闯的主要有三大难关。


第一关:适应关


校长更替是否顺利,继任校长能否迅速融入环境、打开局面,其中充满着各种变量。


如果继任校长与前任校长关系密切,在前任校长的指点下,继任校长会知晓关于学校、员工、学生和家长以及社区的丰富信息,帮助自己顺利进入新角色。


如果继任校长需要迅速投入学校工作,却没能深入获知学校相关信息,就会遭遇阻力。由于对学校及其成员的情况知之甚少,继任校长通常要在继任第一年耗费大量时间来了解情况和试错。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继任的目的是延续上一任领导的管理,尤其是当上一任校长的任期很长且在校内声誉很高时,新校长可能会面临较少的阻力。但是,如果继任目的是为了挑起变革,新校长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总之,继任校长制定的学校发展战略,与学校过去的发展轨迹差异越大,其所面临的阻力就越大;与现状的差异越小,其所面临的阻力就越小。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对于“空降兵”而言,还是“急事缓办”为好。外来继任校长可能有一定的学校管理经验,却往往缺乏对新任职学校的了解。而团队内部成员对“外来者”总有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这是人之常情。


为了避免被视为破坏力量,被孤立于学校的非正式关系之外,外来校长需要克服边缘者身份,成为真正的“内部人”,而不是做群体认同上有所保留的“访客”或只计划短暂停留的“过客”。


因此,继任校长走马上任,不应急于展开管理工作甚至改革,而要先适应环境,融入环境,通过与学校的副校长、中层干部、教师、学生、家长开展互动,从“外来者”变成“内部人”。


1. 继任校长需要了解学校的沿革历史。比如学校建立的时间,校址的迁移,学校的分割和组合,历任校长及其风格等等,以此初步了解学校发展脉络。看清过来的路,才能找准未来的路。


2. 继任校长也要了解学校的当下状况。其中师资力量是学校的核心力量,了解学校教师队伍状况,是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了解哪些方面呢?


一是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学历、专业、毕业的学校、特长等;二是深度情况,包括家庭情况,专业发展,如获奖和荣誉。个人专业发展需求,家庭生活方面的学校能够解决的需求等。继任校长可以通过查阅学校教师花名册,进行个别谈心,听课,家访等方式与教师建立工作和情感联系。


除了师资情况外,学校的生源情况,家长情况,学区居民情况,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周边资源环境,学校的强项与弱项,都是继任校长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在观察和了解的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多听副校长、中层和老师们的建议与对策。


3. 继任校长还要了解学校师生对于学校发展的希望。面对教师,一是了解对新校长的希望;二是了解对学校领导班子及中层干部的希望;三是了解对学校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的希望;四是了解对学校办学条件的希望;五是了解对学校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的希望,等等。面对学生,则要了解学生习惯养成、学科素养、体育运动、文明礼貌、精神状态,等等方面的状况和需求,同时也应与学生家长建立适当的联系。


继任校长作以上摸底,只是适应和融入环境的第一步。接下来如何深入环境,这与校长的性格特点和工作风格有很大关系。同样是来到新环境上任新岗位,有的校长“以人为先”,有的校长“以事为先”。


“以人为先”,指的是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赢得内部员工和上级领导的信赖支持;“以事为先”,则以任务为导向,确立领导的合法性与权威。


每一位新校长在人事和变革事项上都有各自的选择,这与他们个人化的信念、态度和观点有关。没有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倾向有高下对错之分。但不管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这就十分考验校长的处世智慧。


第二关:传承关


校长更替,本就是学校管理的常规现象。随着校长轮岗制度的实施和流行,这样的人事变动更是越发常见。校长继任是学校重建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杰出的校长空降到薄弱学校,对实现学校的变革与发展往往会有积极影响。


但我们也要注意到,“新校长,新气象,新理念”,有时候未必全是好事。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如果校长更替频繁,可能会加剧学校办学的不稳定性。好比一个企业频繁换一把手,这个企业肯定很危险。学校更换校长,也会存在相似的隐忧。因此,继任校长推行变革,尤其是改变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一定要慎之又慎。


举个例子,某校校长是大师级别的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因而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大兴科研之风。在周边学校都在加班加点地抓教学、抓成绩的大环境下,校长仍然每周坚持都会组织学科教师学习科研理论,剖析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教师的论文写作。几年下来,这所学校的每位教师都会写文章、都会评析课堂,最主要的是学生的成绩越来越好,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但就在学校发展越来越好之际,老校长调走了,来了新校长。


新校长是理科教师出身,不习惯写写说说。于是,他取消了已坚持好几年的科研论坛活动,但没有提出和实施更有效的办学举措。自此以后,教师们越来越少聚在一起研究教学了。教师进课堂讲课的时间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却停滞不前。慢慢地,这所学校也就“泯然众人矣”。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继任校长在开展管理工作,乃至取缔旧规、推行新政之前,应当首先对学校进行摸底。这所学校有什么强项?又在哪方面是弱项?学校从前办得好是因为什么?办不好又是因为什么?继任校长都需要进行细致严谨的分析和梳理。也就是说,要处理好传承与变革创新的关系,弄清楚什么应该沿革和传承,什么应该变革和创新。


江苏吴江盛泽一中校长金坤荣认为,继任校长要注意以下三种情况:


1. 不丢弃有价值的做法。现在很多校长都喜欢“在废墟中重建”,总想推翻历史,使学校在自己的手中得到重生,这种忽视传统的做法实际上是“归零”,而非“变革”。如果每次领导班子一换,套路就变,工作就改,那这所学校就只能停留在半山腰,永远不可能到达山顶。


对于这种现象,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曾痛陈其弊。每位校长都有自己的管理思路,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前任校长的管理中,总有可以继承的东西。比如上述案例中,学术出身的老校长带出的科研论坛活动,就非常值得传承和发扬。对此,继任校长应当乐于、敢于接手有关工作。


2. 不冷淡有影响的物件。继任校长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一些工作,这本无可非议。但要注意了解前任校长所作所为的背景,注意了解某些事情的影响,尤其是前任校长特别经办的那些在校园中具有突出地位影响的“物件”,可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可继续引领潮流。对此,继任校长要谨慎操作,使这些物件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影响力能为我所用,助力学校发展。


比如在某校,继任校长有意在校园文化的发展方面做点创新。当他看到立在校园广场中央的“希望-腾飞”雕塑时,产生了把雕塑移动位置的想法。他当时想的是,都什么年代了,还把这个上世纪的“希望-腾飞”雕塑放在校园的主要位置?于是,他把雕塑移到了校园一角的树丛底下,在原来的地方花重金置备了新的雕塑。


没想到,雕塑搬动后没多久,就迎来了毕业20周年的校友聚会。那些校友看到他们曾经引以为荣的雕塑缩在校园一角,寄居在树丛里,心里很不好受,问校长:“难道‘希望-腾飞’不再是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的理想追求了吗?”继任校长涨红了脸,解释了好一会儿,校友们还是无法认同他的观点。前任校长对此事也颇有微词。


事实上,如果继任校长能看到老雕塑在学校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它作为学校历史沿革的见证,甚至作为开展学校理念教育的物件,就不会发生上面的事情了。


3. 不故步有活力的创新。比如某校继任校长,在前任校长的“科技创新”特色的基础上,发展性地提出了“创意教育”,受到了师生的欢迎,更赢得了前任校长的好评。可见,只有很好地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植根历史传统,促进学校发展。


第三关:变革关


推行学校变革,让改革之花满园绽放,对于任何一位校长而言,都是一个诱人的愿景。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件可能伤筋动骨的事情。不过,推动创新发展,极有可能促进学校重建或进一步跃升。任何一位希望有所作为的校长,都应该主动拿起这个武器。闯过适应关和传承关,继任校长已在学校站住脚跟,下一步自然就是走向变革和创新。


经验告诉我们,变革一直是发展的瓶颈,尤其是牵涉到组织变革,如果没有外力的推动,变革便很难发生。因此,继任校长要积极策动变革,推行变革,保证变革。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变什么?


不管是新建校,还是老学校,都逃不过两个问题:要办什么样的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从这两个根本问题出发,继任校长需要对学校有深入的了解,抓住其中的关键之处和主要矛盾,找准方向和抓手。


继任山东临沂半程中学校长不久,雷明贵在学校操场上遇到一个学生,正睡眼惺忪地溜达。雷明贵问他为何不去上课,得到的回答是:每次上课就犯困,已经睡了两节课,实在睡烦了,只好出来溜达。这类一上课就“犯困”的学生,在乡镇中学并不少见,他们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老师和家长也对其持“放弃”的态度,最终结果就只能是,初中刚毕业就直接走向社会务工。


怎样挽救和改变这些少年?雷明贵直奔主题:必须解决他们的人生出路问题。他把目光瞄准了劳动教育,建立劳育课程体系,并与临沂市商业学校、临沂电力学校、山东省交通技师学院等职业类院校对接,创办了一系列社团活动。许多孩子在劳动教育中找到了乐趣和价值,并带着一定的技能,积极报考职业学校。与此同时,半程中学初升高的升学率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从一所被大家“嫌弃”的薄弱学校,一跃而成当地的“明星学校”。


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变?


首先,校长应当洞悉先立后破的智慧。教育是育人的事业,而育人的事业是容不得失败的,学校变革要警惕“破”字当头。当我们还没彻底弄清楚那个诱人的但尚未“立”起来的新的东西之前,便蛮横地“破”掉了尚无可替代的“旧东西”,风险便会从此发生。


比如在十一学校,教学组织形式变为走班选课之后,重在建设各个学科的教学班,导师制成为新的组织形式下的重要制度。但是,要真正让教学班成熟,让导师制落地,甚至最终实施咨询师和教育顾问制度,需要相应的时间积累经验,更需要等待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心理适应期。


于是,学校没有急于破除行政班制度,而是暂时保留了这个集体,让班主任制度与导师制并行,这样一来,不仅没有在改革之初造成学生、教师特别是家长的惊慌,事实上也对过渡期间的教育管理工作起到了互补的作用。


其次,校长要让变革最大程度发生在“民间”。校长、中层与老师们共同勾勒未来的愿景,一起描绘按照不同学科教学规律施教的理想。


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文化:领导必须时时事事走在前面,冲锋陷阵。在变革之初,肯定需要领导者组织大家共同描绘改革愿景,确定变革路径,选择推进策略。领导不动,任何组织不可能自动出发。


然而,如果接下来的工作一律靠领导策动,甚至领导不动,无人前行,那我们真的应该审视一下,如此变革到底有没有生命力;甚至应该反思一下,如此变革到底有没有价值。


所以,校长要懂得走在队伍的中间,运筹帷幄。既要富足先行者之粮草,又要鼓舞他们之士气,还要派遣部队为之保驾护航,安排“特警”及时前往营救。


十一学校在学校变革的过程中,人们常常看不到校长的身影,大部分时候都是一线的老师们在行动。有时候,校长也会出现在老师们中间,说几句“不要着急”一类的话。或者在风和日丽之时,提醒大家不要丢掉雨伞。如此一来,变革便清醒了许多,也安全了许多。


再次,对于继任校长来说,还有一点需要尤其注意:有了感情再变革。有位刚刚履新的校长到新学校上任之初,一直抱定了不烧三把火,不踢头三脚的任职策略。可两个月来的管理经历却让她改变了主意:整个学校已经卷起了变革风潮,干部和老师纷纷希望新校长能够大刀阔斧地革故鼎新。校长该怎么办?


李希贵校长问了她几个问题:你认识所有的老师了吗?你与每一位骨干教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了吗?你清楚人们希望通过变革带来什么吗?显得这位校长给不出一个满意的回答。


这位校长所遇到的情景,几乎每一位新上任不久的继任校长都会遇到。毋庸讳言,变革必然会带来利益的重新分配,在任何变革中,一些人会心满意足;同时,也必然有其他一些人丧失既有利益。


一位继任不久的校长,尽管面对着许多期待变革的目光,但仍然需要暂缓行动。细想一下,大家是不是真的希望来一场可能让自己失去诸多利益的改革?如果方向尚未弄清,愿景亦未描出,感情也没建立,任何变革都有着诸多不确定性,一旦遇上风吹草动,就可能不堪一击。


因此,无论变革的氛围多么浓郁,也无论变革的呼声多么高涨,任何一位继任校长都需要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与组织里的每一位关键人物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良好的感情,让他们认识你、了解你、理解你、信任你。


当大家有了共同的感情基础、共同的愿景使命、共同的价值追求时,同甘共苦、风雨同舟才成为可能,变革之路上的荆棘才有人斩除,曲折和坎坷才会被认为是暂时的代价。


继任校长,任重道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校长会(ID:xiaozhangclub),作者:小东邪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